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沅汰
沅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673
  • 关注人气:1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澄传# 为什么是她?作者君用《礼记》丧服制揭密女主之死

(2017-02-21 20:41:25)
标签:

杂谈

​《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的连载结束了。200万字,历时两年半,终于有始有终地得以完成,作者君心里既感欣慰又觉不舍。

高澄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只是一划而过,因为他的生命太短暂,二十九岁在即将受禅称帝的前昔死于膳奴之手。

然而这个人物又是耀眼的,惩贪渎、用人材、立新法、战长社、取淮扬,对抗西魏,窥伺南梁。他的谋略,他的胸怀,他治国的高瞻远瞩,他对敌的城府深沉,如果不是天不假年,南北朝的历史会是怎样?

不过说回来,历史是历史,小说是小说。作者君要说的是小说,不是历史。

为什么女主会死。

女主,元仲华,是高澄的结发妻子,出身于衰落的元魏帝室。元仲华的祖父为清河文献王元怿,高祖孝文帝元宏第四子,是宣武弟元恪的异母弟弟。父亲是清河文宣王元亶。兄长就是后来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为什么说是后来呢?因为元仲华五岁时被封为公主嫁给大丞相、渤海王高欢十二岁的儿子、世子高澄时还是北魏普泰年间。这时的皇帝是后来出走长安的孝武帝元修。

高欢,镇兵出身。镇兵这个词涉及到了北魏的军制。

北魏设代北六军镇有: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

六镇


军镇,顾名思义驻军之镇。建国之初,军镇戍守的是鲜卑部民。后来汉族豪强及其他部族的酋帅也被派来戍守。正光之后甚至连罪徒都徙来。于是镇将、镇民地位逐渐下跌,而到北魏随着国家衰落,待遇更是下落。

军镇以镇将代刺史、太守以通理军政、民政。镇民称为府户,不准迁移,时世袭为兵。高欢就曾是怀朔镇的镇兵。

洛阳的北魏朝廷和代北军镇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于是不断镇压,不断反抗。就在这个过程中,高欢终于脱颖而出,最终成了掌控朝政的权臣。

于是高澄的权臣之路也就随之开启了。

随着孝武帝元修的西逃,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逐渐由权臣宇文泰掌控。东魏迁都城于邺城,十五岁的高澄入邺城辅政。

#高澄传# <wbr>为什么是她?作者君用《礼记》丧服制揭密女主之死


现在可以理解,权臣高澄和衰落帝室的公主元仲华的婚姻是这样的背景。于是也就注定了这个婚姻的多灾多难。

政治腐败,经济衰落,外患不断,权臣揽政,元魏皇帝成了座上傀儡。如此一来,必定是地位不保。在《高澄传》,权臣高氏才是真正的家国之主,元魏皇帝只是有名无实。

急于夺得权力和不甘心失去权力就是高欢、高澄以及高氏心腹们和元魏皇帝、宗室斗争的焦点。

高澄和元仲华的婚姻必然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缩影。于是女主元仲华就在无形中背上重负。高氏娶她为妇出于政治目的考虑那是一定的。元氏将她嫁给高氏也是同样出于政治目的的考虑,那也是一定的。

婚姻是小事吗?无非男女之爱,不能体现家国天下的大格局?什么叫大格局?西周末东周时,周郑交恶也不过是因为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所以周郑交恶。禾麦是不是大事?表面的导火索许多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实际上背后的原因和矛盾都是日积月累,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交待清楚的。

元仲华的元魏公主的身份,是她必死的原因。

也正因为她的身份,作者君指定她为女主。唯一的原因就是她是书中关联甚广的人物,她的背景是她做书中女主的有利条件,这样可以让矛盾激化,故事更有趣。

高澄和元仲华会是相爱的吗?那也是肯定的。只有他们是相爱的才会让矛盾更突出明显。

元仲华的必死深层原因已述明,而《高澄传》的书中也有过透露。比如高澄赠她的玉笛断为两截。比如她头上戴的点翠金爵钗落掉一只。

爵即雀,点翠金爵钗都会同时戴两只对插在发髻上,象征情浓情好。但是在高澄和元仲华最后一次的相聚中,金爵钗掉落一只。

最明显的预示情节是下面这段:

不知道过了多久多久,元仲华觉得自己好像清醒明白,又好像是在梦中。她想完全地清醒过来,但是做不到。好像有什么东西堵在她心肺处,喘不上来气。又好像有很多双眼睛在看着她,在呼唤她,好像都在为她着急。她是怎么了?可唯独不见她的夫君高澄。突然在混沌之中看到一双目光如闪电的眸子,像利刃一样狠狠地劈向她。

“夫君!”元仲华用力大呼,又觉得这呼喊根本就没有用,没有声音发出来。

但是她忽然眼前一亮,居然看到高澄就在她面前。元仲华又惊又喜,刚才经历了那么多事,想起来都像做梦一样,好不容易看到高澄,她满心里是失而复得的欣慰。

“夫君!”元仲华大声呼唤,一边向高澄跑去,可不知道为什么,脚下虚浮无力,一点没有那种平时踩踏行走的踏实感,感觉自己像是在被风吹着往前飘。这时她看到高澄回过头来。

高澄一回头,元仲华更惊讶了。夫君好像是在看她,又好像不是在看她。他的眼睛眼眶红肿,一双绿色的眸子也满是忧郁,这还是她那个美姿仪的夫君吗?她从来没见过高澄这个样子。

而这个时候再仔细一瞧,更让元仲华惊异的是高澄的衣着,既不是朝服也不是袴褶。麻衣、疏履、冠布缨,还有麻布带子的首絰、腰絰,这让元仲华觉得他看起来甚是陌生。然后再仔细一辨,心里大惊,高澄居然服的是齐衰丧服。

还没等元仲华细问,忽然看到高澄身后来了一人,手持长剑便直奔他而去。居然是她的兄长,皇帝元善见。元善见满面杀气,向着高澄便一剑砍去。元仲华失声惊呼,幸好这一剑未砍中。但很快便有一大群人不知道从哪里涌上来,宗室、公卿、百官、将军……人人都向着高澄呼喝,南人、北人,群情激昂。有的冷笑,有的大发议论,有的直接挥利刃而上,这里面有的人元仲华竟能认出来,有的人却根本没见过。

元仲华不明白为什么忽然这么多的人都指向她夫君。眼看着高澄用手里的桐木削杖根本敌不过元善见,元善见本身也是能挟石狮子以逾墙的勇武之人。而更可怕的是那一大群的人都慢慢围拢过来,明摆着是要帮着元善见的。元仲华不顾一切地冲过去。她忽然被人拉住了。

这是《高澄传》“天下烽烟”卷里元仲华的一段梦境 。这是元仲华之死最明显的暗示。也是高澄处境 及艰难前路的幻影,是真实情况的再现。

注意仔细看其中提到高澄的衣着。麻衣、疏履、冠布缨,还有麻布带子的首絰、腰絰。这是齐衰丧服。

何为齐衰,高澄为什么在这儿会穿齐衰?

说到丧服,首先要说到“死”。简简单单一个字,是礼制层次分明,称情而立的最明显体现。

记得我第一次读《礼记》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厚厚两册其中很大一部分讲到的都是和死关的事。如何对待临终前的亲人,如何成敛,如何成殡,如何祭祀。其中丧服更是讲到许多,比如丧服小记,丧服四制等。

简单说,服丧的范围 ,《礼记》讲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三是指以自己为中心,上父母,下子女的三代。由父系往上推一代是祖父、祖母。由儿子往下推一代是孙子。这就是以三为五。再由祖父往上推两代,是曾祖、高祖。由孙往下推两代,是曾孙、玄孙。这就是以五为九。

为什么要讲这个以三为五,以五为九的关系呢?这是服丧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有亲有疏,所以要服不同的丧服。亲疏有别,感情递衰,被称为减杀(音:晒)。

丧服分五等:

一,斩衰:最重一等。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子女为父亲;妻为夫,父为嫡长子就是这一等。

二,齐衰:次一等。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缘边部分缝缉整齐。分四种情况。

齐衰三年:父亲不在了,为母亲服;母亲为长子服。

齐衰杖期。父在为母;夫为妻;(与齐衰三年服饰相同,但丧期只一年)。

齐衰不杖期。为祖父母,叔父母,兄弟服之。差别是不杖。

齐衰三月。为曾祖父母。庶人为国君。

三,大功:再次一等。用熟麻布做成。有七月和九月之分。为殇者服。子女的长殇、中殇,兄弟的长殇、中殇。还有一种是为从父兄弟,丈夫的祖父母等。

四,小功,又次一等。用熟麻布做成,比大功用的麻布更细。五月。为叔父之下殇,兄弟之下殇而服。为从祖祖父母、从祖父母,外祖父母服。

《仪礼》中的标准: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殇。

五,缌麻三月。用细熟麻布制成。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妻之父母、舅、甥、婿等外亲服之。

文中描述的高澄所着丧服,正是夫为妻所服的齐衰详细描述。元仲华在梦中看到的高澄正是在为她自己服丧。这是元仲华结局的最明显预兆。

记得某个电视剧里,妻死,夫为妻服丧。夫之母大怒,怒问丈夫怎么能为妻子穿丧服?

怎么不能呢?如果妻死,丈夫确实需要为妻子穿丧服,古礼如此。

礼,讲究的是用心,不是形式。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还有:有来有往。没有生来的权力,也没有生来的义务。只有作为某种身份该得到的权力以及作为这种身份该付出的义务。

《高澄传》的连载结束了。请读者们继续关注《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

作者君表示,一口气写了这么多,好累啊。大家有意见请畅所欲言,但请口下留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