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论语》读起来言简意赅,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深刻而独到。从书里看到的孔子好像不是一个时隔两千年而因年代久远无法想像的人,就像是现实生活中一个温和而慈祥的白胡子爷爷老师。然而人总有侧面的。
公冶长一篇中: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孔子大骂宰予:你小子真是烂木头不值得人雕刻,粪土堆成的墙不值得粉刷,我都不知道该骂你什么好了。
把人家宰予给骂成那样儿了,自己还气得喃喃自语,“我都不知道该骂你什么好了。”
读《孟子》感觉完全不同,通篇语言犀利如利刃直指胸臆。孟夫子为人快哉直叫人想拍案叫绝。同样,骂起人来也伶俐刁钻。
《孟子·滕文公上》的一段让人暴笑不止: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农学家许行到滕国来做访问学者。因为他的学说新奇而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再加上又是远道而来的,所以吸引了不少人。这其中就包括儒家的弟子陈相和陈辛。这两个人把自己原来学习的儒家学说抛弃掉一心一意追随远来的许行。不仅如此,陈相和陈辛还到国君滕文公和孟子那里去为许行做公关。所以,招来了孟子的大骂。
意思就是,你个满嘴鸟语的人,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话,从边远山区到繁华诗礼的中原,完全背弃先王之道。陈相和陈辛你们两个小子,背叛了自己的老师,比起我们儒家先贤曾子先生可差远了。我只听说过想从深谷里爬到高处乔木上的人,还没见过像你们两个小子这样自高就下的堕落者。
为什么说比不上曾子呢?因为孔子仙逝之后学生们都很悲痛。大家为了寄托哀思就想了一个办法,打算拿他们的同学有若当作老师的替身来以礼侍奉。因为有若有点像夫子的样子。不过这个提议遭到了曾子的强烈反对。曾子说,我们老师的德行就好像被长江、汉水洗过,又被夏天的烈日炙烤过,那么洁白无瑕,不是别人能比得上的。
陈相、陈辛两个人却背叛了他们的老师陈良,因此孟子无法容忍他们。
不过,“南蛮鴃舌之人”这样的话真是把我笑翻了。想不到严肃、刚直的孟子骂起人来也是这么不留面子。
《荀子》是我比较爱读的一本书。先生曾在齐国做过祭酒,也是千古以来师长的代表人物。《荀子》读起来不卖弄文采却往往文采斐然;不以讲大道理自居却往往说理说得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给我感觉荀子既不像孔子一般慈和又不像孟子一般刚烈,但却是个端庄而稳重的硕儒,为人高洁通达,又时时以惊人之语给人醍醐灌顶之感。
不过荀子说话也有让人觉得特别好笑的地方。比如下面这一段出自《荀子·非相》篇中的话:“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意思就是:人之所以能成为人,是因为两只脚而没有毛吗?不是,是因为能分辨等级秩序。说这话的时候想像一下荀子一本正经的样子,再想想这话的天真,真的觉得特别好笑。
《非相》篇应该算是荀子脍炙人口的名篇。荀子反对以貌取人,主张以人的思想和行为来判断一个人。也就是他主张的“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此外,荀子在他的文章里讲了许多古代先贤都相貌粗陋。比如,说孔子的长相好像戴了一个打恶鬼时才戴的面具,反正就是长相凶恶;说周公的身材好像一株枯树;说皋陶的面色就好像削了皮的瓜的颜色一样;甚至还说禹是瘸子,汤是半身不遂……
反之又讲桀、纣身材高大,相貌姣美出众,又孔武有力,百人不敌。但是最后却全都身死国灭,被天下后世当作了永久的坏典型和经验教训。
荀子形容不能说不独特而奇妙,不过我心里总暗自会想,要说人的外貌和思想、行为完全无关就不应当再做这样的关联了。难道说是古圣先贤就必定相貌有缺?总之好让人郁闷,就好像我们中华民族的先圣们都是一副见不得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