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英未嫁”——典不可乱用
(2009-02-08 14:52:27)
标签:
白丁女主秀才科举云英 |
分类: 金鉴堂 |
论语里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态度。当然有时候不仅是知道或不知道的问题,更涉及一个做人的严谨问题。我觉得这么说不算是危言耸听。
昨天在网上闲逛,无意间误撞进一篇小说。刚好看到的那一段里的女主对话间说自己是“云英未嫁”。显然女主是把“云英未嫁”等同于“待字闺中”了。实际上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云英未嫁”典出晚唐诗人罗隐的一首诗。“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诗中云英乃是一妓家女子,显然也是罗隐的旧相识。罗隐虽是晚唐大诗人,但是科举一直不第,后来展转到吴越才做了一个小官。至于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罗隐下第,即又试而未中时。遇到云英,云英带着嘲笑的意味问,秀才是否尚未脱白?问罗隐是否还是白丁。隋唐五代时的科举制度和明清时不同,唐初设过秀才科,但不久即废,所以秀才只是对儒生的统称,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得来的,所以仍算白丁。因此云英嘲弄罗隐仍是白身。
罗隐落魄文人,也不甘于妓家嘲弄,于是便写下了上文提到的那一首诗,在诗里回敬了云英的嘲弄,嘲讽年纪老大的妓女云英也尚未嫁人。这对于云英这样身份的人来说也实在算是戳到伤心处了吧。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云英未嫁的典故是带着讽刺意味的,而不只是一个客观的对事实的表达。这点与“待字闺中”不同。后者是指适龄女子在闺中等人求聘,“字”在这里是指生辰八字。
可见,待字闺中的至少是指良家女子,而且正在适龄。而“云英未嫁”中的“云英”则无论年龄还是身份都是有些暧昧难言的,甚至这都不能算是个中性词,是略带贬义的。
再回那篇小说来看。小说中的背景是清雍正年间,说出这话的女主从作者的描写看来是个年刚及笄的宗室格格,无论年龄还是身份,都不应当自贬身价地用“云英未嫁”这样的词来形容自己吧?
当然,小说是一门学问,它有自己独立的特性和规律,小说作者不应受过多的束服,大家应该带着看小说的态度去看小说,这一点我是认可的。不过作者本人至少应该带着认真的态度去写作,不要想当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