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背后的传承与创新
(2013-12-22 18:37:10)
标签:
仿画明清徐冰背后的故事杂谈 |
分类: 我思故我在 |
近年来,徐冰的《背后的故事》系列装置作品就借鉴了古代书画卷轴和立轴的样式,使用了树枝、麻丝、宣纸和生活废弃物的材料,放置在半透明的有机玻璃板后面,从一面看是凌乱的现成品堆积,从另一面看,因为玻璃的过滤与光的调节,呈现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或者是王时敏的山水立轴画的朦胧画面。由于材料离玻璃的远近不同,其显现的形状有的如同皴、擦、点、染的笔法一样清晰可见,有的又形成了水墨晕染的效果。
对于徐冰而言,“背后的故事”的最初灵感来源于在机场看到毛玻璃后面盆栽植物的影子,这让艺术家想到郑板桥依竹影画竹的典故。有意思的是,《背后的故事》不是对于自然山水的直接模仿,而是选择以古人的仿古变古之作作为“仿”的对象,这就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看到毛玻璃背后呈现的盆栽影子,而是一种艺术化处理的表达,其作品本身也没有拘泥于对于山水绘画的传移摹写之中。进一步说,徐冰的《背后的故事》探讨了光的绘画,既沿用了将山水描绘在二维纸面上的绘画传统,同时又打破了传统绘画将光和三维的物质性的材料压缩在物质呈现的平面上,而是通过光的调配呈现出画面,可以说是对古代绘画的模仿,也是对于真实山水的模仿的模仿,但这又不同于柏拉图所说的艺术是对于真实事物的影子的模仿,对于理念的模仿。前者是一种近乎东方禅学的思考,后者是一种对艺术批判的态度。徐冰的创作看起来是在表现古代山水风景,实际是通过“垃圾”材料的运用,暗含着艺术家对现实风景人文的一种关切。同时,《背后的故事》也融入了艺术家对于中国绘画的认识和解读,正如艺术家所言,“反映出中国绘画和自然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只有中国的绘画可以用这种方法复制。中国艺术和自然的关系与西方艺术和自然的关系不一样。”西方艺术对于自然更多是真实的模仿再现或个人情绪的变大表达,而中国艺术是对于自然意境的表现。徐冰选择对于山水绘画的再创作,亦是对于山水意境的一种个人的当代表达与思考。这种表达与明清的仿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模仿古画的气氛,承袭了其章法、气势与节奏,但是其意义却截然不同,探讨了艺术和艺术的背后、美和现实有着怎样的关系,构成了新的山水图式——一种关于山水的光的绘画,蕴含了东方的审美态度,又突破了纸本绘画的媒介功能;构建了与传统山水的对话,又延续了董其昌山水的变革思想;秉承了古代绘画的传统气质,又呈现了社会文化的当代特征。
在当下,我们需要对那些被误读、被批判的古代仿作进行重新梳理和再思考,也需仔细揣摩当代艺术家对于仿作的“仿”之意义解读。在所模仿的山水风景背后,徐冰的“背后的故事”给了我们带来的不只是一件有创意的精彩的仿古之作,而是给我们艺术创新的启迪,让我们在仿古艺术实践中承袭真正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借仿古之名而表达艺术家对于艺术史的理解和延续性的体现,又进行大胆创造,展现出自我的风貌,构成新的图式。风景背后的传承与创新的故事,是值得我们用当代的方式去细细体味和述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