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暴风雨后拾起灵魂依附的肉体

(2012-06-10 22:08:58)
标签:

暴风雨

艺术

摄影

杂谈

分类: 我思故我在

    昨日,暴风雨来临之前,空气异常闷热,城市里拥挤堵塞的车流,就像两列蜗牛队伍,一个挨一个,竞相高唱着“嘀嘀嘀”、“嘟嘟嘟”的进行曲,却久久不见行进。时而突然狂风大作,尘土扬起,引得路人纷纷用手、提包、丝巾、书报遮挡自己的面孔。

艰难地行走在路上,我的思绪还沉浸于法国摄影师贝尔纳·弗孔在元·空间的展览里,展览中文名称叫“梦境”,颇有东方的诗情画意,而展览的英文名字叫“True Fiction”,即“真实的虚构”或“真实的虚拟”,则更符合西方后现代理论的口味。观展时,隐约体会到了一种潜藏于消费的图像、放大的图像、摄影作品的图像之间的微妙差异,以及不同图像的观赏乐趣:此次展览出版的画册、宣传册印刷可谓相当细腻精美,颇有当下流行的数码广告图像的时尚感,也似乎感染了其矫揉造作之弊病,这正是弗孔的作品本身所拒斥的,他于1989年“停止了拍摄”,转向了摄影图像作为哲学、诗歌的图像阐释和表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因为我相信它结束了,我处身其中的摄影的这一个历史阶段——‘执导摄影’结束了,它是摄影的一首天鹅之歌,是纯粹的、数码的、广告的图像占之前的最后一站”;而在弗孔的讲座上,当巨幕上出现那些走出橱窗的小人儿时,原本小小的假人被放大数十倍,逼迫于观者眼前,重建美丽梦幻的记忆场景本是一件很美好而诗意之事,但人偶的眼睛里没有生命的光芒,观者仿佛是无意间闯入了一座湮没于大漠里的空城,只能看到人与人之间事件的幻影,听到历史嘈杂的声音,却摸不着、看不见真实的生命体,或只偶然邂逅一群没有肉身的灵魂,令人不寒而栗;而展厅里的摄影作品,都是经数次洗印,由弗孔本人挑选出来,小巧的画幅,淡淡的色调,画面布满了胶片颗粒状的纹理,那些小人们不再显得面目狰狞,而是如梦如幻,能感受到摄影师试图在废旧的橱窗人偶与对童年的怀旧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将完美的记忆凝固,化作定格的艺术碎片,叩问灵魂飞跃肉身的痕迹。

乘车辗转来到798艺术区的佩斯画廊看日本摄影师杉本博司的展览,摄影师本人不愿意过多的人造光影响作品的观看效果,于是偌大的展厅只有零星的几盏射灯,却未料及在北京会遭遇如此的暴风雨天气,观众只能在昏暗的画廊里,将肉眼贴近摄影作品去“摩挲”黑漆漆的画面。来到最里面的展厅,只有微弱的灯光。站在著名的《海景》系列面前,曾在晴朗的日子观看过这批摄影作品,还记得画面那种细腻梦幻,此次却仿佛是面对不同深浅的黑色色块,只隐约间见一丝微弱的白光。忽然,天窗外电闪雷鸣,大雨瓢泼,眼前的《苏必利尔湖》竟湖面荡漾起来,烟雾缭绕,浩瀚无边,让人眩晕,可谓是一种别样的观看体验。

很快,整座城市陷入了雨幕的混沌世界之中,思想在暴雨中游走:创作和观赏艺术作品,有时需要融入其中,引发共鸣,有时候又需要逃离其中,从共鸣中跳出来,作为一种特定的、短暂的、独一无二的历史事件的表现,而不是沉沦于其中,就像布莱希特所提倡的戏剧表演的“间离效果”或“陌生化”,这或许也是艺术圈人士应对艺术采取的态度。英国电影《摇摆画廊》(Boogie Woogie)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群为艺术“光晕”及其背后的经济资本而发痴、发癫、发狂的伦敦人的故事,其中一位富有的艺术收藏家与妻子闹中年危机,双双感情越轨,妻子要和丈夫离婚,离婚协议竟要求不要房产而要艺术收藏品,当她与情人旅行归来之后,却发现只留下了空荡荡的房子,妻子绝望得近乎歇斯底里地吼叫“艺术!艺术!”,在房间里发疯似地寻找艺术收藏品最后的痕迹,最终一无所获,妻子变得神情恍惚,丢了魂似的……

不知何时,外面已雨过天晴了,借着天边的彩霞,看到一群铜铸的狼被吊车一只只拖走,工人们一边装车,一边兴奋地喊到“再来一只”。这些狼在798艺术区已经守望了多年,如今被人全部买走,有人欢呼,终于还此一片清静之地,有人惋惜,掏出相机与狼群铜雕留下最后的合影,有人不语,只默默地用相机记录下这一段小小的生活插曲,在暴风雨后,借艺术品消隐的痕迹,拾起灵魂的肉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童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