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与法国康康舞


标签:
红磨坊法国康康舞艺术家杂谈 |
分类: 闲说电影 |
法国画家劳特雷克就为红磨坊的康康舞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海报,其作品色彩明快,构图简洁,平面化,线条有运动感和形式感,又有日本浮世绘的韵味,生动地概括了康康舞的艺术特色,也让康康舞更加深入人心。劳特雷克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时却因摔断双腿而身体畸形,他也醉心于红磨坊里的奢华生活,但是他的油画与速写并不是像他的海报设计那样表现红磨坊的光鲜的一面,而更多是表现舞蹈演员们不为认知的一面,比如表现舞蹈演员们演出间隙的小憩和揉脚的生活场景,或者是她们高傲又略带倦意的面部特写,又有一种不同于舞台聚光灯下的真实美。劳特雷克与梵高和高更同时代,他也喜欢高更的装饰性与平面感,但是他最推崇的还是德加那充满激情的线条,他描绘康康舞者的作品也有德加的影子,但是比德加的色彩更加大胆,情感却更加冷静,也许与他的生理残疾和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有关。与劳特雷克漂亮的设计海报相比,小狼更欣赏他的油画与速写,更加真实,更贴近生活里的人物,又流露出一种精神上的贵族气质,一种人文关怀,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喜欢表现真实而不表现理想”。
而好莱坞大片《红磨坊》就是讲述与法国画家劳特雷克,以及红磨坊的康康舞有关的故事,这部影片因大手笔的华丽制作和妮可基德曼的精湛演技而大获成功,但是我更喜欢另一部历史久远的影片《法国康康舞》,该片是印象派艺术大师奥古斯特.雷诺阿之子让.雷诺阿的代表作,于1855年拍摄。小雷诺阿的艺术生涯可谓曲折坎坷,曾经参加一战而负伤,从此终身瘸腿,而他拍摄的电影风格又比较先锋另类,比如他早年自编自导,又是巨额投资的电影《娜娜》,上映后却引发巨大争议,发行失败,最后不得不靠变卖父亲老雷洛阿的画作来偿还债务,从此也背上了“败家子”的坏名声。尽管小雷诺阿的影片在他生前一直备受争议,不为当时的观众所理解,但他继承了父亲乐观豁达的性格,坚持做先锋电影,一生拍摄了50多部影片,包括《法国康康舞》《金色马车》等经典影片。直到死后,人们才渐渐理解了他的电影艺术,被看作是30年代改变法国电影风格的一代大师,如今,小雷诺阿已被誉为是20世纪的法国诗意现实电影大师。
小雷诺阿虽从事的是电影艺术,却深受父亲的绘画风格影响,就像老雷诺阿的名作《红磨坊街的舞蹈》,小雷诺阿的影片《法国康康舞》也有着绚丽明快的色彩,热闹欢快的气氛,还有幽默乐观的性格,还有一种调侃的口吻。而父子俩对人物的描绘,竟然不约而同地采用速写化的方式,只是采用了不同的艺术语言而已,例如老雷诺阿画中的人物衣服用粗放的笔触画成,人物面部细节隐没在阳光和阴影中,只看到跳跃的色彩在眼前浮动,而小雷诺阿的影片也是利用情节发展迅速塑造出人物的个性,少有人物的细节特写和心理描绘,你似乎只看到一群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明媚的阳光下翩翩起舞,为人生,为艺术而舞蹈。有影评人说,小雷诺阿的《法国康康舞》是一部“反康康舞的电影”,小狼观赏了几遍电影,也没能读出太多这样的情怀,但是却被电影的浪漫和幽默,还有印象派绘画式的艺术语言深深打动,影片讲述了曲折浪漫甚至有些荒诞的爱情故事,最终以大家为康康舞的成功而牺牲个人情感恩怨的大圆满结束,在小狼看来,这部作品更像是导演的个人艺术宣言,又融入了法国人特有的幽默,即使在人生低谷期,也要保持康康舞者的激情和浪漫,也要学会牺牲个人的幸福来换取艺术事业的成功,就像小雷诺阿自己不得已靠变卖父亲的画作来偿还债务,也要坚持电影艺术创作。
而在音乐界,最出名的康康舞曲,就是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的《康康舞》,这首曲子是为他的轻歌剧《地狱的奥菲欧》而创作。奥芬巴赫的《康康舞》有民间音乐的欢快情调,也常常为舞者跳康康舞时所用,正如电影《法国康康舞》里所描绘的一样。奥芬巴赫自己也是位大提琴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喜欢创作讽刺幽默的轻歌剧的作曲家,还创作了一首截然不同风格的《杰奎琳的眼泪》,这首曲子述尽人间战争的悲苦,悲怆感人,并在百年后,被英国同名女大提琴家杰奎琳演奏得淋漓尽致,似乎是她悲剧一生的艺术概括,触及人的灵魂深处,让你感受到烟花般的寂寞与美丽。能够写出如此深刻曲目的奥芬巴赫,也为康康舞作曲,可见康康舞的魅力。
无论是劳特雷克,让雷诺阿,还是奥芬巴赫,都让我们在红磨坊奢靡生活的背后,在康康舞女奔放的舞姿身后,读出了另一个康康舞的世界,比舞台上的康康舞更加真实,更加深沉。也难怪,即使康康舞的原意是丑闻流言,甚至被誉为是“难度相当高的艳舞”,如今法国巴黎每年都有康康舞表演,因为它已经是法国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许对于法国人来说,这是他们浪漫真实的世俗文化,是他们乐观积极精神的体现,或许还是他们艺术创作的缪斯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