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门”展随感:麦田里的守望者(上)

(2010-04-25 20:49:22)
标签:

央美实验艺术系

开门展

小狼

随感

杂谈

分类: 为人生插上艺术的翅膀

    他们伫立在街头,面对城市的水泥森林,耳边的各种机械轰鸣个不停,却目光坚定,眺望远方,守望着那一片内心的麦田,即使面对大千世界的光怪陆离,也竭力守护那份对艺术的真诚,竭力守护那颗纯真的心。他们喜欢麦田里散发阳光的味道,总是让心里暖暖的,也喜欢那片自然的颜色,总是给灰色的眼睛带来灵魂的喜悦。即使有人拿一片黄金地,恐怕也换不了他们所守望的那片麦田。

这群艺术家们守望着麦田,这片麦田是他们不可言说的心灵庇护所,也让他们重新思考了自我。就像吕志强收集废料,披星戴月,搭起了自己的小草屋,拾起了在大地上诗意地栖息的梦,这个梦来自人类古老的用双手搭建自己温馨自然的家园的愿望,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这样的梦早已流产。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地书写“我是一个艺术家”“我是一个xxx的艺术家”,但不同于老邱把《兰亭序》用漂亮的字写上一千遍,最后模糊不可辨认,模糊了书法本身的概念,吕志强走了另一条路,他的字不漂亮,但他很努力地在书写,又尝试思考关于艺术和艺术家的本质的哲学终极命题,然而这样的路可谓难于上青天,就拿前几日来说,用吕胜中老师幽默的形容来说,艺术家“打蔫儿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吕志强虽然也曾迷失在了文字可怕的魔咒里,但不可否认,艺术家执着、认真是值得肯定的,此刻,他继续勤奋地书写,继续在文字与艺术的迷宫里行走,痛并快乐着。至于字漂亮与否,思考深刻与否,对与错,都是任由各位看官评论的,“艺术其实不重要”“把权力还给观众”,这就是吕志强守望的麦田。

 

“开门”展随感:麦田里的守望者(上)


    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很多关于音乐的动人的故事。俞伯牙因悲痛知己钟子期的去世,挑断了琴弦,之后把心爱的古琴给摔断了,从此不再弹奏。子猷在朋友子敬的灵床钱前,取子敬生前喜爱的琴来弹奏,却不成调,不得不悲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几个月之后也郁郁而终。相反,而孔子在齐国听韶乐高兴至极,曰“三月不知肉味”。伏羲神则以玉石加天蚕丝制作出形似古筝的琴,其音能净化心灵。呵,音乐就是如此神奇:听靡靡之音,萎靡不振;听悲叹之音,催人泪下;听离别之音,断肠声尽;听矫情之音,无病呻吟;听慷慨之音,一鼓作气;听美妙之音,三月不知肉味……

而此次“开门”展,女性艺术家慈如荃守望的麦田,就是用琴弦支架起来的世界:那些早已被人遗忘在角落的老古董,经喜爱古琴的艺术家之手,每一件都被搭上了一根根琴弦,无论是柜子、桌子,还是闹钟、破书,最后被摆放在艺术家的小屋里。据艺术家的方案介绍说,作品缘起于对伏羲琴神话的着迷。或许每个观者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把钟爱的琴一样的物品,甚至想点石成金,把身边可触及之物都变成喜欢的那件物品,慈如荃的作品也引起了观者的共鸣,贴在她的建议栏的纸条是最多的,且大多来自素不相识的人。

在慈如荃守望的麦田里,有古老的琴声相随,有女性的细腻之心相拥,还有美丽的传说相伴,小小的自我也是与拨动的琴弦紧紧相连的,就像中国古代的文人,将古琴视为美好生命的延续,“吹竹弹丝谁不爱,焚琴煮鹤人何肯”。而她的自我,也在旧家具与古乐器的转化中,得到了肯定和升华。只是很好奇,用这样的乐器演奏出来的,又是何种风格的音乐呢?也许是如同流动之生命的旋律,俗话说,家具要使用才有生命。在小狼看来,这搭上了琴弦的旧家具,不单是死而复生的生命,更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轻轻一拨那古老的琴弦,余音袅袅,即使面前不是钟子期,观者的心弦也会被轻轻拨动。

“开门”展随感:麦田里的守望者(上)

 

与慈如荃的诗情画意相呼应的,是丁楠守望的那片麦田。这片麦田,有一条生命之河穿梭、流动、翻涌,恍惚间你似乎能看到年轻的生命在跳动,又像梵高笔下的星云,在闪烁、旋转,但丁楠的螺旋“星云”,更多是源于中国古老的思想,例如生命与环境的统一,微观与宏观世界的统一,甚至有《道德经》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意思在里面。在丁楠看来,“开门展览的特色与其说展示的是艺术品,不如说展示的是艺术家,与其说展示的是人的思考,不如说展示的是一个人的生活切片。”而丁楠自己,也是用自我的细胞,做成了关于自己生命的切片,生活的切片。他在景德镇烧制陶瓷,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最后烧制出来,又一个个打包,运回北京,再将一个个小小的螺旋物给摆放出来,自己也在不断体验这个制造生命之河或星云的过程,也在用自己的生命体验生活。

   我是谁?”,在丁楠的作品前,这个问题被不断提出,但有一种含蓄的风格。他没有直接告诉观众自己的哲学思考,而是通过展示自己的生活片段,并与观众交流,共同来感知这个命题,在交流中认识自我,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当然,观众的意见并不能全盘接受的,艺术家有自己的立场,按照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说,“从你的角度有建设性的,与你的思考角度相符,或在艺术家预设的框架之类,提出了好的建议”才是可取的。小狼认为这其实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也询问了好些此次参展的艺术家关于如何把握这个度的问题。毕竟观众是作品最终的接受者,他们的评价和态度会帮助艺术家完成了作品的意义,艺术史也是在被观者不断评论诉说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的。除非艺术家就想做了作品,然后就把它藏在工作室里,或者埋在地下,永不让它与世人见面,这样的作品,就成为古董了,不需要观众去诉说。这样的作品,就很像原始洞穴壁画,画在狭小的不见天日的地方,但终有一天,也会被人发掘,被人评论。

在与丁楠的交流中,丁楠认为此次“开门”展的特点是展示比较全面,与其说是展示艺术作品,不如说是展示艺术家。这种展览并不比其他展览形式高级,也是一种展览形式,就像舞蹈一样,不是让观众看舞者跳到最后疲倦的结果,而是看到舞蹈的过程,艺术家与观众共同享受的一种过程。只不过在这种(造型)艺术里面,大家可能早就忽略了这种东西,现在提出来,感觉很新鲜独特,其实没有比其他展览形式高级,只是有特殊性。但是这个展览有一个立场,即否定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封闭自我的状态。所以说,与其说是新的展览方式,不如说它是新的创作思路。

“开门”展随感:麦田里的守望者(上)

     此次展览,作为学院里的第一次尝试,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小狼经过几日的观察和询问的结果是,在这次展览中,来来往往的路人大多伫立片刻,然后悄无声息,甚至惶恐不安地离开麦田,生怕惊扰了守望麦田的艺术家,只有少数的人会跑进麦田,跟随麦浪一起奔跑、跳跃、翻滚,表达观者个体的不同感受,与艺术家一起创造和等待麦田的丰收。用参展艺术家程鹏的观点来说,大家或许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这样的开门式的展览,不论艺术家,还是观众,艺术家自身的压力也很大,但不管怎样,这样的尝试是好的。在小狼看来,这样的“开门”展览,其意图不仅是任观众在作品完成后评述,更重要的是,让观众直接参与作品的制作与策划中,任由他们去发挥自己的想法,表达观点,嬉笑怒骂皆可,也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但也能管中窥豹,窥探到一些有趣的东西,无论是关于艺术本体,还是艺术家,或者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也会碰撞出许多思想的精彩火花。

    就让我们踏入那一片片麦田,去欣赏,去观望,去了解那些孜孜不倦守望麦田的艺术家,共同期待麦田的丰收之日吧。

     

“开门”展随感:麦田里的守望者(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