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展随感:麦田里的守望者(上)

标签:
央美实验艺术系开门展小狼随感杂谈 |
分类: 为人生插上艺术的翅膀 |
这群艺术家们守望着麦田,这片麦田是他们不可言说的心灵庇护所,也让他们重新思考了自我。就像吕志强收集废料,披星戴月,搭起了自己的小草屋,拾起了在大地上诗意地栖息的梦,这个梦来自人类古老的用双手搭建自己温馨自然的家园的愿望,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这样的梦早已流产。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地书写“我是一个艺术家”“我是一个xxx的艺术家”,但不同于老邱把《兰亭序》用漂亮的字写上一千遍,最后模糊不可辨认,模糊了书法本身的概念,吕志强走了另一条路,他的字不漂亮,但他很努力地在书写,又尝试思考关于艺术和艺术家的本质的哲学终极命题,然而这样的路可谓难于上青天,就拿前几日来说,用吕胜中老师幽默的形容来说,艺术家“打蔫儿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吕志强虽然也曾迷失在了文字可怕的魔咒里,但不可否认,艺术家执着、认真是值得肯定的,此刻,他继续勤奋地书写,继续在文字与艺术的迷宫里行走,痛并快乐着。至于字漂亮与否,思考深刻与否,对与错,都是任由各位看官评论的,“艺术其实不重要”“把权力还给观众”,这就是吕志强守望的麦田。
而此次“开门”展,女性艺术家慈如荃守望的麦田,就是用琴弦支架起来的世界:那些早已被人遗忘在角落的老古董,经喜爱古琴的艺术家之手,每一件都被搭上了一根根琴弦,无论是柜子、桌子,还是闹钟、破书,最后被摆放在艺术家的小屋里。据艺术家的方案介绍说,作品缘起于对伏羲琴神话的着迷。或许每个观者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把钟爱的琴一样的物品,甚至想点石成金,把身边可触及之物都变成喜欢的那件物品,慈如荃的作品也引起了观者的共鸣,贴在她的建议栏的纸条是最多的,且大多来自素不相识的人。
在慈如荃守望的麦田里,有古老的琴声相随,有女性的细腻之心相拥,还有美丽的传说相伴,小小的自我也是与拨动的琴弦紧紧相连的,就像中国古代的文人,将古琴视为美好生命的延续,“吹竹弹丝谁不爱,焚琴煮鹤人何肯”。而她的自我,也在旧家具与古乐器的转化中,得到了肯定和升华。只是很好奇,用这样的乐器演奏出来的,又是何种风格的音乐呢?也许是如同流动之生命的旋律,俗话说,家具要使用才有生命。在小狼看来,这搭上了琴弦的旧家具,不单是死而复生的生命,更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轻轻一拨那古老的琴弦,余音袅袅,即使面前不是钟子期,观者的心弦也会被轻轻拨动。
与慈如荃的诗情画意相呼应的,是丁楠守望的那片麦田。这片麦田,有一条生命之河穿梭、流动、翻涌,恍惚间你似乎能看到年轻的生命在跳动,又像梵高笔下的星云,在闪烁、旋转,但丁楠的螺旋“星云”,更多是源于中国古老的思想,例如生命与环境的统一,微观与宏观世界的统一,甚至有《道德经》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在与丁楠的交流中,丁楠认为此次“开门”展的特点是展示比较全面,与其说是展示艺术作品,不如说是展示艺术家。这种展览并不比其他展览形式高级,也是一种展览形式,就像舞蹈一样,不是让观众看舞者跳到最后疲倦的结果,而是看到舞蹈的过程,艺术家与观众共同享受的一种过程。只不过在这种(造型)艺术里面,大家可能早就忽略了这种东西,现在提出来,感觉很新鲜独特,其实没有比其他展览形式高级,只是有特殊性。但是这个展览有一个立场,即否定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封闭自我的状态。所以说,与其说是新的展览方式,不如说它是新的创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