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导演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乡愁》,可谓是人的心灵的诗意表达,特别是对一种身份认同感困惑带来的“乡愁”的诗意电影语言的表达。片中的男主角俄罗斯诗人Andrei与家人分离,远离祖国,在意大利寻找一位失传的18世纪俄罗斯音乐家的足迹。俄罗斯人特别是俄罗斯诗人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和孤独感,以及不熟练的意大利语,使得Andrei漂泊他乡如同局外人一样,越来越封闭自己的心灵,拒绝别人的理解,最后连伴随他一路旅行的女秘书也离他而去。诗人拒绝融入陌生的国度之中,也拒绝在意大利引发的对俄罗斯的乡愁,他对意大利美丽的风景失去了兴趣,尽管烟雾弥漫的乡间景色让他和女秘书怀念起莫斯科某个秋日午后,他却说“我厌倦了看到这些令人作呕的美景,对于我自己我别无所求”;诗人对性感体贴的女秘书也失去了兴趣,尽管他在梦中的妻子最后变成了女秘书的模样,甚至连意大利的房东都觉得他是“一副为了爱情失魂落魄的样子”。然而,对于那个曾把自己和家人关在山林小屋里七年,后来又想持点燃的蜡烛穿过温泉来赎罪并拯救所有人,被当地人认为是疯子的Domenico,诗人却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发他思考关于存在、归宿、自我认同、疯癫的问题。当诗人绕着温泉走过的时候,听到泡在温泉里的当地人在交谈,诗人的反思独白深入人心:“假装他们不存在,走自己的路。但是你应该倾听,正所谓学无止境。无论如何,不要打扰他们。”“什么是疯癫,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是连累,我们拒绝理解他们,但他们无疑更贴近真实。”诗人逐渐被Domenico感动,也在Domenico身上发现了自己的身影,一个孤独的心灵刹那间像找到了归宿,他也最终掀起外套,替Domenico举着蜡烛走过温泉,长达七分钟的长镜头画面,也为这段原本意义模糊的旅程划上了心灵上的句号。
在《乡愁》中,如风景油画般诗情画意的画面,不时夹杂着单色调子的关于故土的记忆。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曾言:“无论我们走了多远、走到哪里、身在何方,心灵的最深处总会有这样的呢喃或呐喊,指引我们回到故乡,回到熟悉的根源。那是一种魂牵梦绕的力量,在一生都没有倦怠或停滞的追求。”而塔可夫斯基的乡愁,可以说不仅仅包含了故土的思念,更多包含了对存在意义,对身份认同感和归宿感的沉思,他的《乡愁》更是一部饱含了人生丰富哲理的抒情诗篇。
注释:这是小狼选修的Y老师的画家电影与电影画家的随堂作业,很喜欢老师的这门课,接触了大量画家电影,特别是实验性电影,收获颇多,也感谢Y老师对小狼的鼓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