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街和“雪菜煨面”

标签:
雪菜老半斋老正兴服务生阳春面上海旅游 |
分类: 国内各省旅行见闻 |
出地铁2号线人民广场站,是人民公园,被一群高楼和川流不息的热闹街市围着,周边有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穿过精致的人民公园,可去福州路,它与南京东路东西走向平行,街面上有上海书城、古藉书店、外文书店、文化街,还有好多和书有关的配套店铺,如纸店、笔店、奖品店等等,整条街充满文化气息。“文化”这二个字范围比较广,街上还有逸夫舞台,是演戏的地方,是“戏曲文化”。有“老半斋”、“老正兴”,是老字号餐馆,属于“饮食文化”。
上海书城是全上海最大的书店,共有七层,分类非常清楚,每个门类里还专门设置了“推荐书栏”,非常醒目地推介最新热销的图书。书城的一楼有总服务台,可开发票,查询你知道书名的书在哪层去找,想找《包容的智慧》,服务生查询之后说,在三楼的哲学部,跑到三楼看,那么多的哲学书藉,还是没有头绪。问服务生,小伙子马上肯定地说:“卖完了!”一直觉得上海的管理比北京好,由衷地钦佩上海人的精明,在这儿找到了缺口。在北京图书大厦里,你可以查到这本书的方位,出版社价格,还剩几本。在书店里觉得发懵,如同掉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穷其一生,不知能读多少本书?见一群学生抱着一筐复习资料跑到服务台,真地觉得中国的孩子们太累了,知识在不断地增加,怎样教育孩子,教给他们什么?中国式的教育早就遇到了红灯,却仍在待续奋勇前进。其实,好多知识不需要记,只需要学会查找就行了。
《搭地铁玩上海》这本书里说,老半斋启于清朝光绪年间,当年厨师徐振福推出独家的“雪菜煨面”,赢得了“一碗面在老半斋吃半个世纪”的美誉,浓浓的猪骨汤、河鲜汤,加上软而不烂的面条,用小火煨熟,是这道面点的秘决。慕名而去,食客确实很多,原以为“雪菜煨面”就是一种面食,那“雪菜”不过就是北京的“雪里红”叶子经过了腌渍,却发现有数十种“煨面”,只好问服务生:要吃你们最有名的煨面!待找个桌子坐定之后,服务生拉着脸过来收拾上拨吃客的残局,再看厨房里,忙碌着的大厨和外面等候的食客,哪有时间“小火煨熟”?不过是象四川面条那样,大火煮面,浇上不同味道的汤汁罢了。十分钟后送来雪菜煨面,白白的面条,还以为是米粉呢,浓浓的猪肉头汤,一层油花,一层细碎的雪菜,切得象小米粒般大小,真是佩服大厨的刀工!另加二片厚厚的猪肘肥瘦肉。那汤确实不错,好像有点咸,不过太淡了就觉得肥腻糊嘴了。上海的饮用水有一股子河水味,大概取自黄浦江,没有法子过滤掉那个味道。用这种糟糕的水熬制出这么好喝的汤来,确实不容易,一碗煨面要十几元也不算贵了,特别是在这闹市区里。突然想起在山东泰安,那里的水质非常好,有一道菜叫“白菜豆腐汤”,就是大白菜加上豆腐再加上清汤,很好喝。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百年来上海的上千万人就喝着用黄浦江水滤成的自来水,成就了上海的繁华。
老半斋的对面就是老正兴,在北京前门有分店,他善于料理太湖河鲜,最有名的菜是“油爆河虾”,其实最便宜的“阳春面”才叫不错,大厨们做惯了名菜,饭馆也不指望拿这小面条赚多少钱,阳春面绝对性价比高。只是肚子不争气,再也吃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