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坐慢车到嘉峪关市。车上满是采棉工、小贩,没有人打扫车厢,充斥着脚丫子,劣质烟草,汗脚的臭味,好多人没有旅行包,只用废编织袋,从里面掏出馕或者方便面就啃。我的同座是个乞丐似的老年妇女,对面是个满头白发,满口黄牙,满脸苍桑,抽着劣质香烟的老工人,其实,他只有48岁,送女儿上大专,显得特别高兴。后座是个维族人,他的小孩子不到一岁,不停地哭,他竟然弹起了冬不拉,想逗孩子高兴。车厢里混杂着哭声、琴声、臭味……
今天去“魏晋墓”,距市区15公里,连同嘉峪关口,包车100元,司机小崔的车是新的“绅雅特”(13079308484),特好,只是价格似乎贵了点。
魏晋墓地有上千座墓葬,已挖掘出18座,今天只开放6号墓地,这是一个文职官员,棺木在地下10米处,分三部分:庭院、会客厅、灵寝。墓陵全部是平砖楦起,没有一点儿砂浆。最值得一看的是砖上的画,有杀猪、杀鸡、饮食,出行,宴请宾客,射鹿的场景,那时的农耕已是单个牲口单个人,烤羊肉串用三股叉,还有主人的马群、牛群、羊群膘肥体壮,据此推断,当时(公元300多年)这里应是水草丰美的地方。如果真的是这样,就不难理解莫高窟了,难道就在近1700年间,这里完全变成了荒漠?虽然画砖只有上百幅,却让人见识到当年的风俗、礼仪、日常起居、器具等方面,真是一幅彩色的历史画廊。
从照片上看嘉峪关,以为只剩下孤零零的三座城楼,到这里才发现,完整地保留了内城、外城、瓮城、锣城。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关卡,出入关卡要有腰牌、护照。外城住满了往来的客商、小贩、骆驼队伍,城中则是守城的官兵。这里有关帝庙,是乞求关帝保佑城池固若金汤。有大戏台,是给过往富人、官兵娱乐的。有文庙,是当年关内关外文人坐客吟诗作画,饮酒访客的地方。嘉峪关建在祁连山和黑山之间的土坡上,茫茫戈壁之中,耸起三座城楼,长城犹如两臂相联两山,摆出一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式,另有一段长城在山间,叫“隐长城”。嘉峪关的内城和外城高低不同,敌人可以攻入外城,但是很容易被内城墙上的冷箭所伤,另有一些拐弯的渠道,不熟悉的人以为攻到了关内,实际上是个死胡同,只会招来射杀。城垛上还留有点灯的小洞洞,灯光只能向内墙照去。这个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长城,确实是构思奇巧。
据说当年建城时,考虑到黄土中有草籽,遇到雨雪天会出芽,于是每筐的土都要“夏日暴晒,冬则锅炒”,然后用夹板夹实,有点儿像大庆油田的“干打叠”,再在上面建筑城楼,工程有严格的验收标准,“在八马之外用箭射,如果箭中有洞,则不合格,要推倒重来。”
这里有九个泉眼,估计是当年饮用水源。城中有个“游击将军府”,是统领部队长官住的,奇怪的是府中居然没有厕所。
出城关之后,到处是带着骆驼拉客人拍照的人:骑个骆驼吧,照个相吧,一次5元!
当日,从票贩子手中加钱50元,买了张去兰州的软卧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