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德胜门不远的西边,路南有个“汇通祠”,是纪念明代水利、天文学家郭守敬的地方。郭守敬(1231年—1316年)有三大贡献:一是水利之学;二是历数之学;三是仪象制度。郭守敬的祠堂原在路北边,修二环路时往南移了,堆土成祠,就在什刹海的上游。这里原是京城“南北六海”进水的咽喉之地。(哪六海?什刹海、中南海、前海、中海、后海、北海)
金朝在北京建都,在现在的丰台一带,叫金中都。元朝时,选址在北京小平原永定河与潮白河冲积扇的脊部,这里既有最佳的供水路线,又有利于避免永定河泛滥冲决的威胁。
西夏自唐以来有两条河渠,郭守敬开凿了黄河两渠,使当地民众受益至今。
郭守敬,河北邢台人氏,师从刘秉忠。刘曾在滦河上游规划建设开平城,以后又负责建设大都城,成为元朝的名臣。郭守敬设计解决了元大都的供水、漕运和灌溉水源等问题,尤其是引白浮清泉,在元大都和通州之间开凿河道,实现了南北大运河从元大都到杭州城的贯通。在天文历法方面,他主持制定了历史上最优秀的历法叫《授时历》,创造了很多“世界之最”的天文观测器。至今,京密引水渠仍是沿用郭守敬当年设计的路线。
西海清水,小桥碧波。怎能忘记古都的这位水利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