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皇城是正南正北的建筑群,从南向北有一条中轴线贯穿,最南端是正阳门,也叫前门,最北边是钟楼。钟楼的南边约100米,是鼓楼。是元、明、清历代都城的报时中心,钟楼和鼓楼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钟楼报时要“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反复数两遍,每遍是54下,一共是108下。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在古代,五天叫一候,六侯成一个月,一年七十二候,二十四个季节,十二个月。
古人把每夜划分为五更,每个更次为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小时。这五更是:黄昏戎时(19—21点)叫“日定更”;人定亥时(21—23点)叫“二更”;夜半子时(23—1点)叫“三更”;鸡鸣丑时(1—3点)叫“四更”;平旦寅时(3—5点)叫“五更”,也叫“亮更”,就是天明了的意思。在“定更”和“亮更”的时候,也就是晚上9点和清晨5点的时候,都要先击鼓,后撞钟;在二至四更的时候,则只撞钟。每天晚上戎时定更,钟声一响,城门就关上了,交通阻断了,叫“净街”。
北京钟楼上的大钟高7.2米,直径3.4米,重63吨,青铜铸成。用粗大的木材做成了支架。那时候又没有起重机,真不知道是怎么吊上去的。铸钟旁边还写了一个传说,说是铸钟匠的女儿跳到铜水池中去了,才铸成了钟。类似于干将莫邪铸剑的传说。
爬到钟楼上去看那永乐大钟,要爬一条107阶的石头梯阶,非常陡峭。脚力不好的,千万别逞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