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的北门口边上便是《古陶文明博物馆》,门面一般,漆皮已斑驳,但展品都出其地好,解说词非常优美。它是一个私人博物馆,真是令人惊讶!
馆主人叫路东之,1962年生于北京,中学时自学诗歌与书画。1981年19岁,师从欧阳中石学习书法。1982年师从萧苈先生,学习写诗,然后向马里千、孔凡章、刘毓煊等学习说词曲赋。他能写作,能绘画,会考古,写诗歌,是个很低调,很有成就的人。
该馆常规展览由“彩陶渊薮,瓦当大观,封泥绝响,古陶序列,拆散的结构及其它,文字的美奥”六个系列组成,近800件展品。
瓦当常是屋脊边缘保护橼子用的,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各地方的瓦当与民风、民俗有关系。燕国瓦当,粗砾豪放。齐国则细腻,上面有动物图案。到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太阳图案上了瓦当,那是神的象征,神圣无比,向日葵则是向阳花,太阳的光线变幻成多种线条,呈现在瓦当上。自刘邦“汉并天下”之后,长安拥有几十处建筑群,那里成了首屈一指的大都城,瓦当文化也推向了极致。汉朝以后,盛极而衰,渐渐没落。
既然是建筑上的一种文化,瓦当自然会表现在各方面。如官署衙门的瓦当上会写上文字,标明是哪一级官署。在宫殿里会标明是什么宫殿,作者怀疑现代的门匾是否由此而来?在庙宇神坛中也会出现。后来,民间的迷信也上了凡当,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传说中的四个神兽,代表方位,上下等。还有多种吉祥祝愿的词语也上了瓦当。
陶器是人类最早创造出来的非自然物质之一,华夏先民在制陶过程中,把智慧和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自新石器时代中期发展了彩陶,它美妙和谐的造型,神秘变幻的图案,绚丽丰富的色彩,构成了东方艺术和汉文字的源头之一。
所谓“村泥”,也叫“泥村”,是古代封缄文书、信件、货物时盖有印章的泥团。清末发现封泥,此馆收藏了秦汉的封泥有上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