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城墙上拍德胜门城楼,就显得不雄伟了。
乘公交车去德胜门参观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
德胜门和前门是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京城两座箭楼,历史上素有“军门”之称。战争中得胜的军队从这里耀武扬威,神气活现地入城庆功领赏。这个城门原由瓮城、箭楼、围墙组成,建于明朝正统四年,即1439年。1679年京师大地震,城墙塌了。
请记住,300多年前,北京曾有过大地震!
多次说过雄伟的德胜门,这次能登上去很高兴,放眼北望,立交桥上车流如梭,楼下则开辟成了小花园,这里是北京的旅游集散中心之一,去长城、昌平、清河、十三陵的公车一辆接一辆,好不热闹。往南望去,没有更高的楼,但已遮住视线,见不到北海、什刹海。楼上是个油画展览,叫“先森画廊”。
钱币是物质的一种流通用品,只有当食物等使用物质有富余之后才会出现,最原始的应该是以物换物。
最早的钱币是贝币,是一种特殊的贝壳,我就奇怪,那贝壳在海边多的是,该有多少人去海边“捞钱”呀!可能那时的人我没有想的这么坏。到春秋时,出现了布币,青铜刀币,大部分分布在燕、赵、中山国。到秦朝时,统一为方孔圆钱,当时以黄金为上币,铜质方孔圆钱叫“半两”,为下币,从此一直沿用近2200年之久。到唐朝,废五铢钱,结束了秦以来的铢两货币,开始铸造“开通元宝”。清朝末年,铜价昂贵,清政府开始铸造无孔的铜板,由于式样新颖,也与外币相近,成了一次革命性的钱币改革。
制作钱币需要有模具,叫“范”,有“泥范”、“陶范”、“铜范”,从货币的种类和精细程度可以判断钱币的年代。
另有一种不能流通的钱币,叫“民俗钱币”,统称为“压胜钱”。“压胜”是古代方士的咒语,是指能用来诅咒而制服人或物,或妖魔,因为它的表面有花纹图案,因此也叫“花钱”。
公元11世纪,我国四川发行了第一张纸币。
清代咸丰年间,由于镇压太平天国,军费大量开支,为筹集军费,政府发行了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合称为“钞票”,北京鼓楼东有个宝钞胡同,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钞票,货币,历代都由政府掌控,每更迭一次朝代,或有人割据一方,就会出现一种特殊的货币,因此五千年的历史中,货币之复杂,非专业人士只能看个热闹。
俗语中有“状元及第”说,它是指在科举考试中考了个第一,中了高官。“戴冠”喻意状元,就像鲤鱼跳龙门而化成龙一样。童子乘龙叫“及第”,是荣获高官的意思。
常见一些商场摆有蟾蜍含铜钱,那是“刘海洒钱”,刘海手执连线之绳,戏钓金蟾。据说金蟾是灵物,是三只脚的大蟾蜍,古人认为可以致富,刘海戏蟾比喻财源兴旺,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