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罗奇代尔镇,往西北方向开车一个半小时,便到了海滨城市利物浦。
这里是一个码头,百年前与美国做橡胶交易时,主要从这里转运。码头有十几座红砖房,墙体约1米厚,估计有5层楼高,每层用砖拱起作楼板,为了防火,没有一根木头。外墙上有支撑架,挂着滑轮,能把各种大箱子吊到各层楼去,码头边深埋着拴缆绳的黑色铁桩,巨大的海轮滑轮被拆下,放在露天展览,就现在的眼光看,百年前的英国海运确实发达。码头边高耸着两座高楼,精美的建筑俯视着大西洋滚滚波涛。本是蓝天白云,顷刻间乌云密布,下起了中雨,不到半小时,又是艳阳天。太阳还在斜照着,但天上却下起了雨——因为你在乌云之下。
城中有个十分雄伟壮观的大教堂,据说到1972年才完工,建了整整一百年。教堂内高高的屋顶成人字拱型,两边高竖着竖管大风琴,正面20米高的黄色镏金雕塑,耶稣正在给各怀心事的12个门徒讲经布道。上面有耶酥被出卖后,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塑像。教堂的四周,长着茂密的翠绿的大树,遍布着教士们的墓碑,上。只可惜,我们忘了带旅行包,里面有中午的三明治、胶卷,而我相机里的胶卷只剩下了5张,还不知道效果如何,只好节约使用了。
六十年代,曾有一支名叫“披头土”的四人乐队,风靡世界,他们歌唱爱情、和平的摇滚乐,影响了一代青年人。首唱叫列农,他在给歌迷签名时被一名精神病人枪杀。这四个人的家乡是利物浦,在码头上专有一个纪念馆,摆放着传颂一时的乐曲。“披头士”以黑色为主要基调,因此,所有的纪念品,包括背心、帽子、饰物,都是黑白两色,但是纪念品都很贵。
中午时分,去一个酒吧馆小憩,遇见一个70岁的老人,看来此人对中国颇有好感,越是下层的人越是好接近,没有聊上几句就打开了话匣子,甚至都不愿意让你离去,老头子还高兴地拿出相机照相。说是曾有一个水手在利物浦水里逃生,后来开一个中餐馆,至今仍在中国城里开业。他还知道中国的长城、兵马俑等等。英国电视中很少有世界各地的新闻或专题节目,英国人也很少关心外界的事情,除非发生了什么重大新闻。英国占领香港100年,应该让英人了解中国,也许是殖民地太多了,顾不上哪一个了。英国的老人很少与孩子们住在一起,也很难住在一起(我们不也是这样吗?),很是寂寞,如果夫妻二人都健在,则结伴去旅游,逛商店。常常可以见到老态龙钟的老夫妻,拿着拐杖,相互搀扶着,颤巍巍地在光滑的商店地面上磨蹭着步子,那老头儿们往往还打着领带,穿着过时的西服,一幅出席宴会的样子。至于鳏夫或孀妇,就只有去酒吧间里寻找知己或者消磨时光了,他们见了生人也爱搭话,常让年轻人感到“甩不掉”。这个老人告诉我们,他每天都到这个酒吧里,带着相机,临窗而坐,外面是城市广场,形形色色的人往来穿梭,见到什么有意思的事儿,就赶快拍下来,也算是夕阳中的一件乐事吧!
有意思的是,这里新修了一个教堂,样子很怪。——这样一个漂亮城市竟被英国人称为垃圾城市!为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