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我的拙政园、留园解读,只是凭着原有的一点文史功底和诗词功底,凭着还算强大的记忆力,作了大量材料的堆叠和展示,那么,马韫君老师的园林解读,就是透彻理解园林、与园林心神融合之后的美学解读。每一处的细节之美,每一个角度的观察和欣赏,每一处建筑的匠心和深意,在马老师的点化下,园林在我们每一位爱园人的眼中心中,更加精致优雅,韵味无穷。
今天的网师园,阳光灿烂,山明水秀,光与影的流动中,园林成为一曲风流。
最近一年跟着学友们来网师园走过两三次,最爱园中明净的水池,池东两个观音兜的山墙,池西那个号称苏州园林中最诗情画意的亭子——月到风来亭。
马老师的解读,刷新和深化了我对中园山水池岸及周边建筑的认识和欣赏。
中园的解读,是从五峰书屋前开始的。站在五峰书屋前走廊上观赏厅山时,马老师让我们往右看,透过空窗和空门,中园的山水风景欲显还隐地显露在我们眼前。马老师提醒我们注意这些前前后后、错落有致的空窗和空门,靠近我们的一扇空门是斜开在围墙上的,这扇空门后面,隔廊有另一扇空门,却并不在一直线上,而是错开半扇门,我们的视线望过去,中园山水便显得幽深而余意无穷起来。而空门两侧的空窗,更是巧妙地按不同角度开设着,看似无意却有匠心,综合起来的效果,就令我们对中园山水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我们是从水池东北面的集虚斋正式进入中园的。集虚斋外有一堵低矮的围墙挡在眼前,围墙上有一堵低低的矮圆门,站在集虚斋门口,只能从低低的圆洞门和两侧的空窗看到半隐半露的池和山,马老师说,看园林最佳的角度并不是正对着风景一览无余地看,而是只有对角观赏时,风景才会更宽更佳。圆洞门做得非常妙,它是藏风的,从门内望出去,山头和山尾是被藏住的,只能看见假山的一部分,让人尽可以有无穷的想象。缓缓往前走过圆洞门,走到竹外一枝轩,豁然开朗,整个水池以及池边风景蓦然映入我们眼中,不由得惊叹。
竹外一枝轩是一座斜轩,一棵梅花树斜斜地伸展在轩前左侧水边,这轩名取自于苏轼诗句“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马老师说这个真是天才的设计,应该是第三任园主瞿远村的创意,而这轩名却是更后来的人题的,据说是张大千他们来改的,这名字真是起得妙啊!神来之笔,画龙点睛!
从竹外一枝轩沿廊往东南走,马老师介绍网师园的池岸是临水园,这里弯弯曲曲的池岸都高出水面一段距离,跟紧贴水面而建的园子如退思园在水波上载浮载沉的效果又自不同,高高低低的黄石堆叠,大大小小突出岸线的石矶,别有一种幽深和曲折的感觉,变化多端。
站定在半山亭,马老师说这里是看日出的最佳位置,而现在正好是欣赏的最好时间点。我们都有点奇怪,此刻是上午九点钟刚过,日出时间早就过了呀,而观赏日出,不是应该在西面往东方看的吗?这半山亭明明就是在水池的东面,往东是高高的建筑了呀,怎么看日出?
我们跟着马老师的目光往西看,只见月到风来亭正沐浴在初秋上午的阳光中,在水池和长廊的簇拥下,如画般亭亭玉立。马老师请大家注意亭子里的光影,太阳升起来,阳光照射到水面,反射到亭中,看那樵风径和亭中的光影。凝目望去,我们果然看见那墙上柱上斑斑驳驳的从水中折射出来的光影,初时还是若隐若现,太阳配合着我们更升更高,折射到亭中廊中的光影也越来越清晰而明媚,我们都惊呼起来,园中的游客们也都随着我们的目光和指点,目光一致地望向月到风来亭,欣赏起奇观来。
我们联想起上次马老师讲解拙政园时带我们观赏过的与谁同坐轩中屋顶上的光影,光与影的流动中,梦幻般的美。
从半山亭往西看,月到风来亭中的一面大镜子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不熟悉网师园的人从这里望过去,绝对不会想到那是一面大镜子,一定会以为是一扇长方形的空门,门内有着另一个园子,景深无限。而亭子两旁廊上两扇漏窗,却是两幅真实的园林画,正是廊后闻名中外的殿春簃的院落。苏州园林中不乏镜子,怡园的面壁亭中有,拙政园的得真亭中也有,为什么月到风来亭中的镜子会有这么奇妙的效果呢?马老师说这是因为镜子安放的角度好,正好把园中山水映进去,游客自身却并不入镜,赏来恍若另一处绝佳山水,而这面镜子的安置创意,就是不久前刚刚仙去的前辈园林专家鲍晓老师,《苏州园林掇萃》的作者。
唏嘘一番,我们回身走,穿过射鸭廊,讨论着古人各种风雅的游戏,射鸭、斗蟋蟀,还有仙鹤衔剑投壶,等等,来到正对中园水池的看松读画轩。
看松读画轩退隐于后,与水池间隔以庭院花木,增加了园景的层次和深度,隔着门口苍凉古朴的千年老树和挺拔舒展而漂亮的三百年树龄的白皮松,中园山水静卧其中,赏来幽意无穷。
再次惊艳的风景,是站在中园主角月到风来亭中观赏到的。
每次来到网师园,最喜欢站在月到风来亭中看山水建筑,观音兜的高墙及其水中的倒影,池岸边的小桥和假山,玲珑剔透,风韵无限。
马老师说,月到风来亭是全园最高处,是全园的中心,而这里也是看月亭的最佳位置,看哪里呢?看对面高高的白墙上!没错,就是有观音兜的那堵高高的白墙!
一般园林的白墙,都会用爬山虎或者其它植物布置,而这里的白壁却有着大大的留白,每当有月亮的晚上,月光照进水池,再反射出来,映到白墙上,“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怎一个美字了得!
我们仔细看那墙,果然不同寻常,除了墙脚处有一排错落有致的各色植物之外,墙上没有一点修饰,除了最高处有一排檐口之外,连高处两扇花窗,窗花内还是衬了白色的壁,不能透视。马老师说这窗子有专门的名称,叫盲窗。此窗既是无奈之举,因为墙后无景可看了,又是巧妙一笔,正好保持了墙体的完整性,可以欣赏到完整的月光,想象一下古人的风雅生活,月到风来,月光如水水如天,心静如水诗意满满......
欣赏中园的最后一处观察点,是在濯瀴水阁,这里地势较低,放眼望去,水池边上错落有致的石矶驳岸,都呈水平层状分布着,象自然山貌向低平展开,伸入水中或者低贴水面。在马老师的指点下,我们发现池边黄石岸线都是空心的,月到风来亭、濯瀴水阁、半山亭,都是凌空在水面之上的,没有一处把池岸做实的,濯瀴水阁下更是有了船舫的功能,停泊了一艘小小的木船......
看松读画轩是看冬景,濯瀴水阁是看夏景,网师园的水面上不种荷花,只种少量浮萍和睡莲,一是为了显示水面的宽阔,二是为了欣赏倒影之美。

今天的走读线路是这样的,大门 — 万卷堂 — 撷秀楼 — 梯云室 — 五峰书屋 — 集虚斋 — 竹外一枝轩 — 半山亭
— 看松读画轩 — 殿春簃 — 月到风来亭 — 濯瀴水阁 — 南部庭院,虽然中园的山水给我留下最深刻的颠覆性的印象,但是一路走读中的各种细节,也时时令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大门的轿厅是工字型的,两边有漏窗,窗下有两条长长的凳子,马老师说这是过去大户人家供轿夫坐下休息的,而窗上花纹初看象蝴蝶象如意,其实是个羊字,也是很少见的。两边天井墙上各有砖雕一方,一面是冯桂芬写的“锄月”,另一方是王梦龙写的“锁云”,浓浓的隐逸气息。
网师园有号称江南第一门楼的“藻耀高翔“门楼。门楼南枋上有砖雕家堂,供奉天“地君亲师”五字牌位,过去,这里是主人祭祀祖先的地方,苏州现存园林中,仅网师园有此建构。
门楼北侧为主体,顶部是一座飞角半亭,翼角高翘,有“寿”字形镂空砖雕,中部上枋横匾是缠枝牡丹,枝繁叶茂,连绵不断,象征茂盛、长永、吉祥。横匾两端倒挂砖柱花篮头,雕狮子滚绣球及双龙戏珠。横匾下缘,挂落轻巧,镂刻玲珑剔透、细腻入微。中间有“藻耀高翔”四个大字,两侧兜肚为立体戏文砖雕,西为“郭子仪上寿”,东为“文王访贤”。前者寓意福寿双全,后者寓意德贤齐备。
万卷堂西廊,我们一字一句地读了书条石上清代名士钱大昕撰并书的《网师园记》,宋代为史氏万卷堂,清代瞿远村偶过此地买下园林,悉心经营,一一交代清楚。
此地的梯云室,跟留园的一梯云相比,立即显得粗糙起来,山体太大,楼梯不雅,马老师不说我们不知道,一说之下,我们也都比较出高下来了。而梯云室院子里的“云窟”倒是别有意味。
走在建筑中,我们仔细认真地认清了弓形轩、茶壶档、船篷轩、菱角轩等,还有砖门上的雀替,落地罩、雕花门、碧纱橱,还有阳刻和阴刻的诗文,特别是在五峰书屋时,马老师介绍了造园艺术中开门的窍门,一般住宅的门都是开在正中的,但园林建筑的门往往开在一侧,这样才能体现小中见大,门侧以后可以形成对角,拉长景深,使空间显得很大。
我们也欣赏了网师园声名远播海内外的殿春簃。西院墙上有半亭冷泉亭,亭边有涵碧泉,东院墙南院墙边有假山,假山不大,也不高,起、承、转、合却极有章法,南墙上的塑壁,欲断还连。
马老师的解读信息量极大,我化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努力消化,还是只能领略小半,期待马老师身体养得棒棒的,以后多多带我们走读园林!
让附庸风雅的我们,真正风雅起来,与苏州园林一起,在光与影的流动中,成为一曲风流......





【月到风来亭屋顶上的光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