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业时间检查要求
(2012-06-24 12:16:29)
标签:
制度杂谈 |
小学生作业时间检查要求
为提高作业的实效,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有效落实二期课改的要求,同时了解教师上课、作业的布置及批改情况,方便学校进行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一、检查的时间
采用定时检查、随时抽查相结合的办法。
1.定时检查:每月一次,由教务处组织,对全校各年级、各学科作业的实施情况作全面的检查。
2.随时检查:根据需要,由教务处对某个年级、某门学科或某位教师任教的部分学生作业进行检查。
二、检查的形式
通过查阅、座谈、访谈、问卷调查、作业展评、成果展示等形式,对需要检查的内容作全面的了解,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填入《教师作业情况检查登记表》中。除了教务处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参与检查外,学校还可邀请学生家长委员会成员、校内外专家对作业进行诊断和评价。
三、检查的内容
1.看教师对作业的设计
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要体现适切性、实效性和创造性。
各科教研组要在学校总要求的指导下形成体现和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提倡布置趣味性、探究性强、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形式灵活多样的作业。作业可以有长期的、短期的、长计划短安排的;可以有要求个体独立完成的、小组合作完成的、独立和合作相结合完成的;可以有口头的、书面的;有研究成果汇报的、作品实物展示、才艺表演等。坚决反对布置大量的、随意性的、机械重复的抄写性作业,任何教师不准不经筛选要学生做成套的作业。作业内容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既有基础知识,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避免简单机械重复性的作业。
作业要有层次性。这是贯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学生的素质和水平不一,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也自然会存在差异。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不同内容和难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提高和发展。对学有余力或学有专长的智优生、特长生,教师要指导他们主动学习、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对他们的作业布置要注重知识结构化、复习系统化、训练综合化。同时对学习困难学生要特别关爱,作业设计要注重低起点、小步子。
2.看教师对作业的布置
教师布置作业的数量要少而精,体现作业的整合性。要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靠简单的增加作业的量是不科学的。教师应当精选作业,尽量留那些概括性强、覆盖面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业。每天作业总量控制在120分钟左右,即使对毕业班学生,每天作业量在原有基础上一般增加不超过30分钟。
教师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要求应明确。教育学生作业要独立、按时、规范、整洁地完成,上交作业要及时。对不交作业的同学,任课教师要了解情况,耐心说服、指导,及时催交,杜绝无故不交作业的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寒暑假期间教师要利用返校日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3.看教师对作业的批改、讲评及辅导
教师要及时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提倡教师运用人性化的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与交流,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所做的作业写上批语,传递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指导意见,使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融洽师生感情,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对学困生提倡面批。
收集学生优秀作业。对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及时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