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花馆遐想

(2008-05-04 22:37:40)
标签:

乌镇人物

随笔

    刚过五一,空气中似乎己经嗅出夏日的暑气。池中小荷,岸边拂柳,与冬日的冷冽与萧瑟全然是二个天地。

  总觉得,今日梅花已与江南渐行渐远,霜不浓,雪还浅,好不易寻个寒冬,那枝头初绽的花朵,瞬间又被暖冬催着离开。

  梅花己殇,梅花馆亦圮,而梅花馆主的气息,依旧在《梅花馆诗抄》泛黄的纸页上弥久不散。这又是一个儒者家族与一个江南巨镇的演绎,人如花,镇似雪,梅因雪而尽美,尽显傲骨多姿,雪孕梅而高洁,“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手中这本厚厚的吴家家谱,记录了古镇一个普通而又不凡的家族兴衰。从吴行简的《古遗诗草》到吴斯盛成为慈禧和光绪的伴臣,字里行间读到的是“一门三代拔贡、一门四代诗人”名儒世家的轨迹,也是一代又一代吴家深植乌镇的根脉。

    一直对这个镇有一种敬畏,了解逾多,震撼逾甚。如同信佛,初涉庙门,只看到香烟燎绕之上佛的庄严,积香过身,才悟菩提无树的精深。对这个六朝旧地的膜拜,不仅在于其秀邑独步,更是它大儒荟萃、文风炽密的博大。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悦目两三枝”,这是曾在乌镇生活过的邻镇另一大文豪丰子恺的咏梅之词。大师的遗墨神韵,着力在传情达意间,而对曾覆盖了一千三百多年白雪乌镇来说,一路怀想,一路珍藏,又有多少青衣蓝士的冷香梅瓣早己跌落于冷傲。繁花湮没,他们修身而为,不为一朵转瞬即逝的烟花而恋世,梅花,只是他们隐者高士的品格意象,孤高绝俗的君子情操。

  季节更迭,花期交错,苕溪之水不再湍急,而我们依然枕水而居。这个世界太喧杂,人们的步伐太匆忙,很少有人愿意伫立在那株枯瘦的虬枝旁,用心品味落梅的孤清。“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树翁”,陆游的绝句,仿佛让我看到这个千年老镇最后一朵梅花,用薄如蝉翼的唇吻,掠过这片片黑瓦,把这沧桑的绝响谱成三弄,拨弦在记忆历史的长河之中。

  枕水而居,是一种尘世中处之若泰的栖守,如梅花,在不羁的空间自在的绽放。

 

附:乌镇吴氏家族简介

  吴行简21,生卒年(1728-1800)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迁居乌镇,吴氏遂有一支在乌镇繁衍、创业。诗人,著作有《古遗诗草》。

  吴廷镳22,生卒年(1770-1836)国学生,授例晋布政使理向。

  吴学浚23,生卒年(1826-1892)13岁就傅读书,道光廿二年(1842)邑生,序旋食饩,亦渐有声。咸丰初,与严鈖、卢景昌、丁翔高、丁耆洛等结“竹社”十年。同治四年(1865)补行咸丰辛酉扰贡,候选直隶州判。考取清八旗官学汉学教习,因淡泊名利一游燕京旋南归。著述存目《梅花馆诗存》。主要功德如下:

  1、吴学浚重修索度祠记。2、同治四年,集资重修修真观。3、吴学浚向有梅花馆之筑。4、参与先分水墩后寿圣塔的战后重建计划。5、同治五年(1871)筹资重修圣塔张仙祠。6、清末民初吴学浚捐举办掩埋会局,帮助“义葬”无力葬其亲而委之火的领贫困人家”。7、光绪廿年(1894)倡仪的“存仁堂”也为乌镇寄顿棺木,提供了“善堂”、“殡房”。8、咸丰年间在梅花馆倡导并践行张杨园的理想思想,与严鈖等人和在镇的嘉兴武康文人结青镇“小竹林文社”。严鈖《忆同社诸子》诗中称吴(桐材学浚)质性诚悫,而十分敬仰。

  吴肖桐24,生卒年(1848-1935)字宝清,童年聪颖好学,考中秀才,且名居前列,得授拔贡,成为乌镇名儒,集学者、教育家、诗人、书法家、慈善家于一身的大家。主要功德如下:

  1、不尚利禄,淡泊功名,食廪后,开馆课徙,兴办乡里教育,传授学术,名噪一时,卢学溥、沈听蕉和民国时新闻界的名人严独鹤等人都是他的得意门生,茅盾童年就是在其私塾中启蒙后再进立志小学就读。1902年任植材小学身中西学堂首任校长,孔令境、丁士源等辈即自该校起步。

  2、诗人、书法家:民国十三年(1924)以肖桐为首邀集乌镇宿儒成立“九老会”。肖桐为之作《九老会序》略。肖桐诗文、书法为一时之冠,时人以得其手迹而以为荣,当时参谋擘画、挥毫作文少不了他,现有所书对联一副存于植材小学,桐乡史志办的俞尚曦先生称他有吴肖桐的手迹珍藏。

  3、慈善家:(1)首倡方便平民厝柩之“存仁堂”。(2)民国15年(1926)与镇绅徐裳发起成立安老会,救助抚养贫因孤寡老人。(3)民国17年(1928)集资重建宋代简斋读书处“平舍三间”。(4)恢复陈与义、洪智大师、叶天经处士的“三友亭”。(5)修葺清代文学家、诗人舒拉墓塚并重立碑超字。(6)修葺分水墩旁之三元阁。(7)重修古迹芙蓉浦等。

  肖桐生有四子:长子吴斯盛25世光绪拔贡。任吏部七品京官,伴随慈禧和光绪。吴氏一门三代拔贡轰动乡里。

  次子吴斯来25世生于光绪十二年。字中薇,石门附贡,江苏无锡县高桥司巡检。清末民初进苏州政法学堂学习。1932年在北京财政部工作,次年返回乌镇应卢学溥之请襄助家乡纂修《乌青镇志》主持采录、史书、信札、文牍工作,历时三年。

  三子吴斯美25世,字镜英,清石门附生,上海震旦学院预科和京师大学预科毕业,民国三年(1914)进北京外交部通商司榷算科任职,1921年11月至次年2月,派赴美国(华盛顿)任太平洋会议签订“九国条约”的中国政府代表团随员。1927年,升任分不佥事科长。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欧美司一等科员兼副科长。32年,出任印尼棉兰领事。次年,回外交部。在回乌镇探亲时,见宅东宋代修真观殿墙欹,遂捐资重修,与祖父吴学浚同治间重修修真观的善举一并传为美谈,均入传民国乌青镇志。1962年,经沈雁冰(茅盾)先生举荐,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竞老于新中国的文史研究工作。主要功绩如下:

  1、民国廿二年(1933)独资重修修真观各殿。2、引领乌镇竹社、菊社后人胡仰非、姚嘉德、沈德融等继续活跃在诗坛,被众诗人美称为“大吟坛”。3、擅长国画、书法并列入《桐乡历代篆刻书画字传略》。

  四子吴斯仁,曾任蚌埠中国银行行长。吴氏否裔自“志”字辈起26世、“孝”27世、“友”28世、“传”29世,如今散居于美国、加拿大、东南亚各国和北京、上海、重庆、天津、西安、台湾等地。更有三、四十户之多,数百人之众。在台湾和美国“志”字辈年长者已过九旬。他们多人多次回乌镇寻根问祖。族人热爱故土,不忘桑梓,举两个“志”26世长者为例。

  吴志柚(1909-1984)系肖桐次子吴斯来长子。北平大学(电机系)毕业。娶乌镇名族丁士枚之女丁尚英为妻。一生在铁路部门从事财务工作。由科长、处长到局副总会计师、离休干部。1984年病逝,被组织安葬在西安革命烈士陵园,依照遗愿,2002年魂归故里,与妻合葬于桐乡龙山公墓。

  吴志复(1923-2004)26世,系肖桐孙女,吴斯来长女。与茅盾堂弟沈德漂结婚,在天津工作,茅盾逝世时,应党中央邀请到北京参加茅盾追悼会,并在“天津日报”撰写纪念文章。时任桐乡宣传部长的钟桂松曾拜访志复夫妇,征询茅盾青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之事。

  吴音:“孝”字辈27世,系肖桐重孙女。1951至1956年在上海杭美援朝分会、中苏友好协会从事宣传工作,1956至1961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任宁夏日报编辑十年,1988年退休,作协宁夏分会会员,著作《志诚的言说》送桐乡图书馆、档案局存档。

  夫婿哈宽贵(1928-1982)回族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全国第三、四次文代会代表。1949年3月在复旦大学参加地下党。1951年被选为上海学联副主席,作为华东与上海的青年代表参加了市一、二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才,参加《萌芽》杂志的创办与编辑工作。1982年病逝,逝世前任宁夏文联、作协副主席。著作《哈宽贵小说散文选》。

 

  乌镇吴氏家族一门三代拔贡(吴学浚、吴肖桐、吴斯盛)一门四代诗人(行简、学浚、肖桐、斯美)这样的书香门第、文化世家实属难得。吴氏几代人均为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乌镇诗社的引领人,梅花馆则是乌镇宿儒们品茗、宴饮、赏花、吟诵之地。而那个时代恰恰是乌镇诗社最多、最活跃、成就最丰硕的时代。他们是乌镇这方水土滋生的风流雅士,再一次印证了乌镇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的人文名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老照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