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分类: 吟走 |
早晨上班路过档案局时,发现门口挂着横幅,写着“茅盾、丰子恺珍贵史料展”,想着抽空要去参观。晚回到家读了博友在我上篇博文中的留言,揣知韦老这趟是为这来的。
博友留言的大概意思是,韦老这次又捐给了桐乡档案局一些茅盾先生的衣服和史料,而乌镇的茅盾陵园和茅盾纪念堂,却没有再次得到捐赠。
这使我回忆起西栅灵水居的茅盾纪念堂及陵园的筹办和建造过程来。
记得早在03年,韦老就给桐乡市委、市政府写信,要求在乌镇建个茅盾陵园,将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茅盾先生骨灰送回故乡安葬。这事操办一开始是由市某个局出面选址、做方案,后来不知何故搁置了下来。约时隔一年后,我收到了当时市委、市政府两位主要领导的批示,要求由我负责筹办此事,并附上了韦老新的来信。
此等大事,自不敢拖慢,马上组织队伍,自己挂帅,紧张筹备起来。十分荣幸的是,整个陵园和纪念堂从创意、平面方案和建筑、装饰方案都是由我设计和具体实施完成的。因为一来工程要在茅盾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时完成,如外请设计师,必须对先生、对乌镇有深入的了解,时间已经很紧,已没有选择、磨合或反复的余地;二是其时确为公司西栅保护开发资金最紧缺的时候,请人做方案,没有几十万根本下不来;三则是我有信心做好这个工程。
为了纪念堂与东栅现存的茅盾故居在功能设置上有所区分,我考虑了许久。最后的方案功能定位为纪念堂作为进入陵园前情绪塑造的前奏,以人生轨迹和文学成就为主线,集中展示先生作为一个革命家和文学家的伟大,一个乌镇儿女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家人朋友的人性光辉,同时,纪念堂的多个空间也是交流开展纪念活动的场所。
领导很快同意了我的初步思路,让我与韦韬先生取得联系,征求韦老的意见,几番邮件和电话后,韦老也基本接受了这个方案的布局思路。
05年春节前,趁在京参加“魅力名镇”决赛时,我约请韦韬先生到北京友谊宾馆,详细介绍了方案要点:
整个陵园布局为一个篆体的“子”字形,笔划简洁、曲折流畅,寓意茅盾先生生前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子夜”。陵园中间建八十二级石甬道,象征茅盾先生八十二岁的人生历程,阐释茅盾先生平实而又辉煌的人生。墓室处陵园最高位置,陵墓前安放茅盾先生的半身青铜雕像,铜像前面用黑色花岗岩雕刻墓碑,形状是一册打开的手稿,镌刻茅盾的代表著作《子夜》第一章《夕阳》的二页手迹;铜像后的墓穴内安放茅盾和夫人孔德沚的骨灰。“子”字形陵园的横笔两端,分别是茅盾先生母亲陈老太的墓穴和茅盾先生曾命名的“怀思亭”八角小亭。
茅盾纪念堂的方案主体部分是一个“凹”字形的二层老楼厅,后面新建一个六面高的平厅。东侧是通往陵园明亮高大的侧弄,青砖砌墙。纪念堂一层沿中轴分为展厅和灵堂两部分,二楼是影视报告厅。展厅分四个部分:文学之路,人生之路,茅盾先生声音、遗物展示厅和茅盾先生晚年在北京的书房复原。庄严肃穆的灵堂正中有一水池,圆形穹顶下的黑色花岗岩平台上敬置汉白玉雕刻的茅盾先生遗像,上覆鲜红党旗,背壁是茅盾先生向中共中央请求确认其党籍的遗言。水池流水潺潺,象征着茅盾先生提倡的“为人生”的文艺思想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同时,韦韬先生也作了大量准备,为布置纪念堂,把茅盾先生担任文化部长时穿的西服、怀表、书房摆件、部分手稿都捐给了纪念堂,其中两件东西我是特意追着韦韬先生要的:
一是茅盾先生写回忆录的录音资料。先生因晚年眼疾无法动笔,却意外留下了几盒录音磁带。这些磁带如今已制成数码录音,每个参观者都可戴上耳机,亲耳聆听这位文学巨匠的“乌镇官话”。
二是茅盾先生几张没公开发表的家照。其中一张是茅盾晚年在老伴孔德沚逝世时,满脸凄苦地守在灵旁,真情的显露,使一代大师的形象更加丰满动人。
如今,茅盾纪念堂和茅盾陵园己成了不少来西栅的游客必到之处,人们纷纷瞻仰缅怀从这块土地上走出来的伟大革命家和一代文学巨匠的风范。我想:我们一切纪念伟人的建筑乃至所有陈列的展品,都只是一种后人怀念的寄托,我们以此来彰显他们的不凡一生,但这绝不是全部。历史伟人精神遗存的光芒,早己超越了一切文字史料和生前遗物的物质留存,始终萦绕在这具有1300年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镇长空。
它是无形的,但是不朽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