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然的朴素

(2007-11-07 18:15:41)
标签:

知识/探索

分类: 吟走

    起了早,赶到濮院,想着为先生买些汤羊肉。与乌镇羊肉的浓油赤酱相比,濮院的红烧羊肉软而味淡,自然原味,更适合老人在秋凉季节温补。

  那家传统的羊肉面摊在镇上的集市东边,菜场上鱼、肉、蔬菜、南北货诸多摊位挤成一条条长龙。两头的馄饨、糕团、面点店前都摆满了小桌,坐着的大多是邻村农民和镇上的男性公民,呷着土烧或喝着红茶。烟雾缭绕中,踏着油腻的地面,嘈杂中氤氲着久违的草民阶层朴素与自然。

  回到乌镇,乘羊肉未凉,忙给先生送去。

    木心先生正在院子内散步。我说:“先生,两三天不见,你走路步子更轻健了呐。”先生很开心的样子,对我说:“我愈来愈喜欢这晚晴小筑了。”

  晚晴小筑是三年前开工的,最初由先生自行画了平面方案从美国寄了回来,由于双方没有完全沟通,我也未敢贸然修改方案。结果建成后发现有一丝呆板,主要问题是前厅部分进深过于浅短,与整个建筑不够协调,思量许久,还是下决心在原建筑前面增加了一个“品”字形的连接部分。再次见到改动后的居室,先生大为满意,认为主体的建筑变得柔顺养眼,整体的朴素与园中老树、水景相得益彰,“充满着‘汉后’的风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块故土也同样哺育了蕴含地域位置、气候条件和风土人文特点的不同建筑。到乌镇游览的人们,都为小桥流水环境中富含江南气息的大片民居建筑所叹服,走在老街石桥上,内心流淌的是一种归于自然的宁静和慰藉,似乎顿悟眼前的房屋,才是最适合中国人修身养性的憩息之所。

  翻开乌镇镇志,发现乌镇历史上早已是人龙蛰居的繁华之地。仅在唐宋就有十几位朝廷高官或筑寓隐居或悠游此地,宋室南渡时期此类现象更达到了高峰,那时的乌镇几乎成了大宋遗朝大臣的归隐首选。先后有秦桧、陈与义、范成大、楼钥四位正副丞相游历和寓居乌镇。众多文人骚客和政界高官选择这个既无崇山峻岭,又无海阔龙池的乌镇,除了文脉昌盛外,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乌镇独特典型的江南环境,那蕴含千年江南根脉的黑白民居,那清澈流淌的委婉小河,以其朴素自然的怀抱,化解了多少政坛官场的险峻恶梦,又安抚了多少文人失意流离的心境。

  宋副相楼钥曾作《乌戍道中》,诗曰:

  田在港西家港东,断桥春水步难通,

  束芦扶瓮稳来去,不碍小船分钓筒。

  字字句句,道尽乌镇亦渔亦农无穷的江南风韵。

  与现代建筑群不同的是,乌镇传统建筑为典型江南水乡“房水共生”。乌镇民居的朴素和自然,与其建筑的体量、建筑的主色调、建筑的材料和建筑形成的街肆比例尺度分不开的。个人体会最能集中诠释乌镇民居建筑特点的,当为以下三个要素。

  一是民居的色彩。“粉墙黛瓦”的黑白主色,似乎是循水而居的乌镇水阁和民居最精准的色彩语言,包容中透着直白的简约。它与树木的翠绿,水中倒影和雨后的街石反光,构成了主体的素净淡雅。阳光下的白色,最终归隐融合于夜色的漆黑,乌镇的民居便有了自然的呼吸和休眠。而所有在这水墨环境中出现的生灵,都成为了这个包容性极大的背景中的一抹点缀,乌镇民居的朴素色彩语言是乌镇古镇仁厚宽容的魅力外套。

  二是民居的材料。木头、砖瓦都是源于自然的直接材料,不仅忠实记录着时间的生命印记,而且凸现出江南民居建筑相互重叠、对比通透的建筑肌理。木头是柔性的,而刚性的砖瓦,又通过大面积的墙体、屋顶的变化,复透出变幻无尽的细腻柔和。岁月风雨的刻画,砖木消褪了张扬的火气,冬暖夏凉的触感,建筑与居住者同呼吸,共生存。

  三是民居的空间。乌镇的老房子屋高一般不超过6米,街宽也在3米左右。在老街上行走,可以仰视街两旁楼上人家一根晒衣竿对架。这种小尺度的建筑和街道格局,以及与河流水系的亲密契合,营造了人与自然对话的空间,处处透出房屋、自然共存的平等,身临其中,充满了安全感与不争的和谐。

  在无数标新立异的概念性建筑横亘在当今地球上的时候,我们内心仍深藏着属于我们民族基因的居栖之梦。尽管我们的祖先还没有工业设计的基本建则,但他们用自己对建筑与自然的的理解、经验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个富有人性的家居形式,成为我们今天不舍的梦想家园。

  他们不是教条的牺牲者。

  我们也不能用教条去改变他们创造的朴素与自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