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庭院孤月

(2007-09-26 22:51:51)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吟歌

    又是中秋夜。

    夜凉如水,老街万籁俱静,皓月安静的浮在天空,在古镇的上空娴静地俯瞰,把银亮的光辉任意挥洒这河、水阁和古桥上。平时夜晚只呈现天际轮廓的屋顶上披上了皎洁的光衣。风情万种的泛光照明此时显得十分多余,唯通济桥的弧形桥拱在射灯反照下,与水面上飘动的光影组成了一个明亮的光环,圆月倒映水中,一艘小船缓缓摇过,别样的景致使人想到了张若虚的“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日摇情满江树”的画面。

  然而最钟爱的赏月之地是在老宅的天井中。私下里一直认为,中秋之夜赏一轮皎洁的明月,除了品味其独特的诗情画意外,那种望月抒怀的独享情感与静谧更具诱惑,可谓众乐乐不如独乐乐了。

  穿过临街一进楼房,来到了老厅的石板天井中。一几一座,一杯清茶。没有灯光,在前后两楼房和东西两厢房的围合下,头顶上的天空似乎只有一张八仙桌大小的面积,而一轮明月正悬挂头顶。幽暗中,明月冉冉,圆圆的,亮亮的,清光洒在天井的石板上。

    如此安谧空寂,静得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百般喜怒哀乐在这一刻无拘的得以释放。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情由境生,境随情移。赏月只是寄情,自古有“月到风来诗自清”之说,在宋、明著名的“乌青八景”中,就有“双溪浸月”之雅。乡人徐崧在几百年前一首《月下泊乌镇》中写下了“故人不见添惆怅,对月哀歌续楚骚”的诗句。月,在水乡古镇,不仅赐予的是虚幻神秘的梦境,更独特的是诠释着一种天人合一、新旧更替的朴素思想。《乌青镇志》中记载:中秋之夜,里人习俗在斗姥殿家家携斗香焚火后,各商店把中秋作为年度重要的结帐清帐节点,开帐单,收货款,自然诗意的情感庆典之中都不忘演绎着精明持家的严谨。同时,乡人还有一个更充满想像的俗例:中秋之夜,夜更人静后如果偷摘到人家地里的南瓜就可有喜得麟子的前兆。

   一直诧异着这些乡人的习俗,似乎与这个到处充满人文气息的泱泱大镇在这个浪漫之节所表现的品味大相径庭。而此刻一人在浩瀚的月光之下却有顿悟。流传千年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神话故事无不与那趋圆留缺、时隐时显的一轮明月有关,但嫦娥、吴刚、玉兔在光彩的表面之下,都有万般愧恨无人能诉。李白的“玉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和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把这种不可言状的悲剧心情刻划的淋漓尽致,让人感叹纵然月圆也难掩生命之无常,人生之不完美。或许,乡人把自己的情感演绎了在这月缺之后的循环结束,月满之后的循环开始,对生活,对生命都赋予了一种因循而生的理智与寄托吧。

  也许,对我这个乡人后辈来说,今天悟到的只是前辈先人在这个传统节庆前的只语片断,解读的是那种不属于今人时代的月下心情。但这轮圆月何尝又不是这块土地上逝去生活和未来生活的连接点。月亮始终伴随我们一代又一代走来,又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走去。在当今我们注重结果,认为过程完全可以忽视的极简思维之下,我们最终发现,抛弃了过程的结果只是一个不归的端点,再也无法螺旋上升到更高层式的循环。就如同当我们宣称已昂然跨入小康的行列,却又怀念赤贫时代的空气一样,今人在对人生、对文化、对环境、对遗产等诸方面所应持的耐心坚韧,无不为短暂的利禄所凝固,因此我们的心志开始浮躁、冷漠、疲惫和失落,我们最终感到已被这古老的月亮所放逐到荒芜的僻野。

    仰望四方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自己犹如井底之蛙。在透明的月光下,静心,审视自己浮躁的心态,校正自己人生的坐标,找回自己许久没与对话的月亮。

                               

                                                 中秋月下子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