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老是听陈丹青称自己的“地摊”如何如何,很长一段时间如坠云雾,终有—天才弄清这是他称谓自己的博客。
评估自己,是一个基本守旧的人,对这个开放的信息时代的新事物的判断乃至接受,完全取决于以往生活惯性的第―反应,或是自己喜爱的工作的关联程度。如博客,—直认为是电子时代自我书写、自我表现的新潮事物。有一次出差香港,在书店中看到了木子美的博客日记,更对博客心存了一丝鄙视。
尽管除了上班加班,每天剩下自己的空余已经很少了,但往往不知道还能用何种方式去填充。早就不看新闻联播了,宁愿睡前再花上五分钟看新浪。但白天的疲惫似乎总是难让包裹在继续疲惫身躯中的心神安静下来。如同一架下了地的飞机,不再飞翔,但发动机的涡轮始终在转动,一直要等到完全停下来才能入睡。
终于在朋友鼓动之下,在—个午后毫无准备地开了博。也才知道,同道中人也有这么多朋友早就摆摊多时了。二十多天“摆摊”下来,似乎让我对博客的本质有了全新的顿悟和好感。
的确,博客只是—个私人书写空间,但它的概念不仅仅是书写表达的自由性,而是这种无序和片断的记录,这种赤裸而直接的抒发,可能直接挤入了更广阔书写、阅读、交流媒介的公共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博客又不是纯粹的“个人心情花园”。我们每个人的个体意识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乃至改变某项公共意识。最近美国的移民法案之所以在参院没通过,美国很多著名评论性的博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题在于我们处在如此—个尴尬中:—方面在“博客是草根的皇朝”的旗帜下,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学生奶娃都忙不迭地纷纷在服务器上领取—张开园的身份证,随意地下种、灌水,享受着书写和心情地放松。另—方面,更多的社会精英名流,把博客当成了他们演娱、出版和提高知名度的另—条宣传途径。开博之后,发现新浪首页的广告上几乎每天有一个名人或准名人广而告之“独家”开博,如同每天有个女人向普天下宣布以后要到某家理发家烫发了。排名前—百位的博客,大多是名人坐在哪里,也大多是稗草丛生。
我无法预知中国博客的未来趋势,也许我们仅处在一个中国博客的初级阶段。不是我刻意严肃沉重,把本来根本是我们百姓自己偷着乐的事,硬要往那些本不相干的崇高和使命上靠。好不容易在—个城管还没注意的地方摆了个摊,管对面的精品店卖甚东西呢。
“博客”仅是块有居住权和使用权的空地,耕种什么是自己的事。对我而言,只是把思想变成文字,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