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志乌青三(志魂--卢家祖孙)

(2007-09-06 20:56:48)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地灵人杰
  (三) 志魂——卢家祖孙

    —方水土养—方人。

    宋朝有位叫莫光朝的曾这样描写过乌镇:“青镇介湖秀之间,水陆辐辏,生齿日繁,富家大姓甲于浙右”。

    如乌镇这样富庶温润的江南重镇,从来不缺两类人。

    一种是文人。

    乌镇没有山,也不靠海,历史上除了人祸,诸如洪水地震的重大天灾似乎从未肆虐过这块土地。“这是一块种筷子也能收成的宝地”,北方的客商如此啧啧称赞。家中良田几顷,守着一块祖业的荫凉,一份宁静,一缕满足,早己没了离乡背井闯荡中原的冲动。从梁昭明太子到今日巨匠茅盾,在这块土地上,历来把重学尚文,作为人生追求的第一选择。

    另一种是商人。

    横跨二省三府七县,又挟纵横密集航道之便利,四栅的兴盛使乌镇商家积累了比周边城镇更多的原始资本。但与徽商、晋商不同的是,乌镇的商人大多只是把经商作为道德学文的副业,从而早早完成了贾商到儒商的转变。

    座落在乌镇北花桥南中市的卢家,却是个经商与书香两旺的大户。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人卢老爷子颤巍巍地站在东栅观前街上沉吟不语。狭窄的东大街上,最高的建筑文昌阁就在他眼前。阁楼不大,硬山搁檩,歇山飞檐,一般读书人都会乘船在这个二层的重檐建筑下跨上河埠,穿堂而过,似乎每天要沾染一下奉祀在头顶二楼上文曲星的灵气。

    卢小菊,这个清同治癸酉举人,是这个镇上立志书院的山长,也是隔壁南浔溪山书院的山长。身居小镇,眼界却似小镇般四通八达,他闻到了空气中革新的味道。他把书院改名为国民初等男学,同时把校长一职交给孙子卢学溥。他觉得,撇开血缘的因素,卢学溥坐这个位子使他百年后也能心安瞑目。

    一阵过堂风吹过来,老爷子一阵咳嗽。深秋的江南己经秋风入骨,使人不禁感到万物萧杀的—丝悲凉惆怅。

    自知已来日无多,卢老爷子此刻心中揪着重要的一件事,不是生命的延续,而是他后半生—直倾注了很大心血,自知有生再也无法划上句号的—件大事。几年前,镇上同知李星发起重修乌青镇志,聘卢小菊搜罗志乘,担任总纂,眼看快要进程过半,却因北方起事,朝廷严促镇上办团练,挤用了修志筹款。修志是固镇大计,没有银两,这件举镇仰望的大事就成为空中楼阁。再加上李星去世,修志遂半途夭折。

    “—编旧志赖推求,

     两镇风流奈罢休,

     故老云亡遗籍散,

     百年文献向谁搜?”

    字里行间,分明浸满了卢老爷子那种无法割舍的牵挂与遗憾。在他看来,卢家使命就是要让这泱泱巨镇的辉煌在文脉记撷中相传风流。道义自许,心存经世,这是这块土地上曾经文人精神的高洁、操守的博大。

    几天后,卢老爷子弥留之际,再次唤孙子卢学溥到床前,一字一字他留下了在世上的最后—句叮嘱:

    “务成厥志”!

    —个地域的文化传承包罗万象,但后人读来却总是离不开几个乡土志士的付出。文化的传递是—个无限延续的过程,当卢小菊修志的使命无奈终结时,却在他孙子卢学溥心中种入了一粒生机勃勃的种子。

    从严格意义上讲,卢学溥是个商人,但当他祖父把修志的宿愿遗留给他后,他又变成了—个文人,—个比儒商更纯粹更有使命感的儒家文人。

    茅盾的曾祖父沈焕多年前就在审视镇上的有为后生后断言:卢学溥将是这代人中间最为拔萃的俊杰,以至多年后茅盾对曾祖父的识人断言感叹不已。但茅盾称为表叔的卢学溥,同样不仅早就识眼茅盾这个日后成为中国文坛耀眼巨星的少年才识,更成为茅盾成长道路规划的一位指路长者。

    当时茅盾正求学于该校,卢表叔在会考中出了《试论富国强兵之路》—题。当看到茅盾以“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答题时,卢表叔对这句加了密圈,并亲作批语:“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令人寻味的是,多年后学业有成后的茅盾寻找第—份职业时,卢表叔没有像对以前几个亲戚一样介绍去经商,而是设法将茅盾送进了商务印书馆。

    这是—个有着大智大慧和开放胸襟的先人。但在这个人文渊薮的小镇上,卢学溥似乎不甘于教书育人的平静生活,他的血液中始终流淌着祖先经商理财的冲动因子。

     1908年冬,三十一岁的卢学溥突然辞别他的校长职位,远赴南京,开始了他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前的生活经历。

     他先后任北洋政府秘书、财政部公债司司长、财务部次长、中国银行监察人、交通银行董事长兼任浙江实业银行常务董事。

    但在他声望日隆、商宦并进的职业生涯中,耳边却始终响着远在几百里外家乡祖墓上那个苍老急切的声音!

    “缅怀旧德,俯仰时艰。国步己更,里乘犹缺,伊之责也。爱承先志,独力重修。”

    卢学溥已经决定准备实现祖父的遗愿。

    我发现,在这个千年古镇走出来的我的父辈先人,无论从那个朝代走来,无论他人生的经历有多大差异,在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中国传统的儒家人格,使他们无论处于任何—个社会角色,生命中始终散发着那份割舍不去的文化书卷气息。而这种品行使他们每每在这个养育他们的千年古镇每个重要的历史文化转折关键时刻,总会有一种近乎过敏的直觉和一份挺身而出的勇气,最后在他们身上都化解为一种唤醒乡民心灵、延续故乡文脉的自觉责任!

     这是乌镇的幸运!也是我今天依然荫蔽在这个文化古镇的大树下的根本原因。

    “夫—地方有志,犹—国之有史也……物有变迁,事有沿革,苟不随时记录,后将何考?”

    卢学溥如此写道。

    1933年,卢学溥耗银一万余元,自任总纂,聘请嘉兴朱仲璋、武进张季易分任总编,还请了包括茅盾在内—批学者,耗时3年,终于完成了祖父的未竟事业。

    “卢志"是迄今为止我们研究了解乌镇历史最重要的一本镇志,共44卷,分订线装版本12册,它在清代董世宁续修基础上新增了工商、教育、存疑等章节,并用了当时一般小镇根本无法办到的现代手段,增加了测绘的地图和照片。

    这是乌镇历史上最为独特的一次祖孙两代的文化接力。

    此刻,我正在灯下翻动着这本卢学溥七十四年前留给乡人的巨作。每—页发黄的纸张,都似乎是脚下这块土地风尘变迁的岁月印记。乌镇是久远的,但这种久远的背后是一千多年来先人人格的永恒!

    乌镇史是面镜子,照出了这个古镇的往昔;乌镇史也是一扇窗口,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镇不绝滋生的先人精神品格的净化。无论是文人沈平、官吏李乐、儒商卢学溥,站在了他们的肩上,可以任意纵情回想千年来这个古镇的变迁盛衰,而在他们身上读到的蕴含真正的人文精神价值,却远比所有相传版本的镇志要深邃、亘古、至高无上。

    镇志兮,魂兮。

                                               九月六日办公室灯下
 
 
 
 
        大志乌青三(志魂--卢家祖孙)
   清代乌青镇同知董世宁续修“董志“,共二册,现流传很少。这个铅印本是当时里人“伪满重臣”丁士源出资铝印再版,并要求不留名、不署文。撇开个人历史功过,凭此今天家乡人还应还他一乡民席位。

 

 

           大志乌青三(志魂--卢家祖孙)

    卢学溥修的民国版“卢志”。卢学溥当时请好朋友、书法家叶恭绰题的封面。

 

           大志乌青三(志魂--卢家祖孙)

    1996年由汪家荣主编的《乌镇志》,这是今人唯一编修的一次镇志。2O01年时我发现由于由于当时镇政府没有支付上海商务印刷厂印刷此镇志的余款,已印完五六年的镇志尚押在印刷厂。闻之,速拨十余万款项取回此批镇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