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又经过了353年。
经过元末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交战,乌青镇这个已经动荡了数百年的老镇,似乎跌入了建镇以来最深的衰退深渊。
兵燹之下,四栅的民房多成瓦砾,寺庙、书院无一幸免,只有寿圣塔、白莲塔这两个乌青镇地表上的最高建筑依然奇迹般矗立在车溪东西,昭示着文脉的基因正以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在这个屡经苦难的江南重镇中复苏。
明朝,公元1587年,一个风和日丽的秋日下午,车溪上飘来了一条船,那个满脸长须,站立船头的中年男人就是李乐。
如果说如乌镇的江南旖旎之地多造就温文雅致的书生,那么李乐绝对是这块温润土地上虬曲嶙峋的异数。在我眼里,李乐是所有乌镇历史先人中最具雍容气度的铁骨硬汉。
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李乐中了进士,九年后朝廷委他出任江西新淦(今江西新平县)知县。儿行千里母担忧,临行前,母亲把李乐带到白莲塔下的白莲寺,一字一顿把孟子的语录读了一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李乐牢牢记住了慈母的教诲,上安社稷,下忧生灵,任期中为官简俭,视庶民为己出。他改革征收赋税的办法,赈济灾民,平抑物价。在任三年,民众拥戴。淦民为之建生祠,《江西通志》为之立传。
可李乐并不是一个以政绩镀身,察颜迎合以达到职位升迁、出人头地的乡人,相反,他不喑官场规则的作为往往让他在同行之中始终缺乏润滑的关系。
一日,御史萧禀来新淦县考察李乐的德政,要李乐到他住宿处汇报。李乐上门,守门人通报后御史却始终不来出迎。李乐就大声说:“御史临,县令为主,今亲谒,则御史为主,乌得迟慢!”意思是:你领导来我县,我这县官已经接待了你,今天我来见领导,你应该亲自来迎接我,为什么这样怠慢我!
萧御史从来没有遇到一个下属敢如此对待他。
李乐的锋芒毕露似乎从未就此收敛,相反,他内心刚正不阿的烈焰燃烧不绝,使他越来越不愿意做唯唯诺诺的官僚。十年在任,他直接给朝廷奏本十余次,每次都是吏治民情的诤言,终因《科场和积弊疏》触怒龙颜,得罪权贵,结局是不断地被贬谪。从福建俭事、后政任江西、广西布政司左、右参议。
李乐明白,由于自己坚持正直道义,已经无法在这个积弊深重的官场上实现自己安稷佑民的梦想。
此刻,这位乡人正呼吸着久违了十年的家乡故里河道中吹过来的阵阵清气,岸上熟悉的乡音使他更坚定了此次辞官归故里的选择。
“所至洁己爱民”
“居乡留心民瘼”
这是一个归隐故里的游子的自我誓言。
他早已想好了回家后要做的两件大事。
一是尽孝。
离家十年,李乐依然单身一人,无后的焦虑使他觉得愧对自己的慈母。在经过十年官场漫长的搏杀生涯后,李乐觉得后半生应用更多时间来伺奉母亲。他早已选定了了宅地,就是两个朝代前他先人沈平的东皋园旧址,他要在这块宝地上汲取先人灵气的博大,润养他后半生的梦想。他把自己的楼署名为“青莲居”,在这楼上时刻可眺望高矗的白莲塔。
群芳争宠展娇姿
汝自安然莲花池
两年后,李乐将母亲迎进自己的宅府,并取名为“拳勺园”,拳拳孝母之心,显示了这个男人冷峻固执中的温情。
李乐要做的的第二件事就是重修《乌青镇志》。
我一直觉得先人李乐是乌青镇历史上冥冥中一个上天刻意安排的传薪者。他的阅历,他的人品,他的眼界使他成为乌青镇志修撰史上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
许多做官的回归故里,都想把曾经的辉煌在家乡留下印记。或修深宅筑园林,或楫桥筑路。除了内心实在的回报,还有一种实力余威的昭示和光宗耀祖的满足。而李乐选择的是修志,这比一处园林一条道路更多了一份不朽。从这点意义上讲,李乐不是一个官,而是一个文人,一个聪明而纯粹的文人!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李乐在与唐振山、颜莲池、沈梅田三人共同努力下,由李乐最后校定,五卷《乌青镇志》完稿剞刻。
李乐的《重修乌青镇志》保留了七十年前另一乡人陈观(字桂月)的重要史实,又在沈平、陈观的基础上作了系统的删繁增缺。这套镇志一直至清,虽各朝屡次重修乌镇志,但始终没有脱离李乐的修订本,李志的承上启下,已经为后人所称颂。
李乐活了八十七年,他的墓葬在北栅。
乡人以乡贤的规格祭祀他。
或许他没有想到为这个古镇作了一次如此重要的文化传递。从乌镇的历史文化长河看,自宋至清,出了161名举人,64名进士,授职袭封者不计其数,但没有一位像他做官、做人、做文如此地傲气、潇洒与磊落。
时任直指的彭庆参给李乐送上了一块匾牌,上书三个大字“真君子”。
的确,李乐任吏以爱民,奉母以行孝,修志以敬土,血性、人性、书性俱备,配得上这个称号。
书此,我的耳畔又响起了李乐的声音。
“无心之失甚多,
有意之恶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