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操控马的装具――《小勒》

标签:
小勒水勒缰绳笼头衔铁杂谈 |
今天是马尾巴教授上课,讲课内容是骑兵操控马匹的物件,名称叫“小勒”。教授走进教室就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勒”字,回过头来环顾了一下教室,看到齐刷刷的战士学员中间,坐着身着便服的两男一女,仔细一看原来是范伟、赵本山和宋丹丹。教授想可能是演员到部队体验生活吧。教授也没在意,开始上课。
首先是提问,这是一般教员的惯用授课技法,好处是当自己忘了内容可通过提问弥补当时的尴尬。教授手拿教鞭指着黑板上大大的“勒”字问:“请问同学们《勒》是干什么用的”?教授的话音刚落,只见范伟反应迅速,没等别人举手他站起来马上回答:“报告马尾巴教授,是拴狗用的”。旁边坐的赵本山一把把范伟拽到椅子上:“你瞎忽悠啥呢!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狗带嚼子――胡勒啥呀?还能把你当哑吧卖了咋地”。宋丹丹这下可乐了,一巴掌拍在老赵的后背上大叫:“回答正确!你俩可太有才了”!这仨人的开场白顿时引起了哄堂大笑!
瞎编了段笑话当作开场白,不是真的,是小品,为的是引入话题,目的是为了说明《小勒》的作用,不是拴狗的,是操纵马匹用的。
言归正传,其实“小勒”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嚼扯子”、“马嚼子”,军语中叫“小勒”,地方马术俱乐部有叫“水勒”的,五花八门,叫法不一,东西大同小异。词典上《勒》的字意是:收住缰绳不让骡马等前进。“勒”就是用来控制马匹的,其作用就象汽车的油门、刹车和方向盘。小勒与马鞍是骑兵骑乘时的装具,没有“勒”就无法控制马匹运动速度和转向,就象开汽车没有刹车和方向盘一样会横冲直撞,再高明的骑手也少不了它。因此说“小勒”是骑兵不可或缺的物件。
大家知道,平时拴马的叫“马笼头”,是单根缰绳,用它来牵着马走和拴马。“小勒”是骑马人的必备物品,骑兵用的是制式小勒,是用牛皮革和帆布带制作的,草原上的牧民通常用柔软的熟牛皮编制小勒,加上银制的饰物也非常漂亮。小勒是由笼头、衔铁和缰绳三个部分组成。
军用制式勒的笼头部分由牛皮革分成几个部分组合而成,分别是项革、额革、喉革、鼻革和颊革几个部分,几个部分之间用皮带扣可以衔接,可以根据马头的大小进行调整,笼头的下端用来固定衔铁。
(两个笼头)
衔铁,顾名思义就是放在马嘴里铁器,主要由它来控制马匹。衔铁的样子很多,当数军用的衔铁最简单实用。草原上的牧民在没有小勒时,用一节结实的绳子横放在马嘴里,代替衔铁,一样可以骑马,其作用相同,不过你可别试,那是高手的动作。
(两种衔铁)
缰绳,有人也叫手缰。军用的缰绳开始是帆布带制作的,初用时较硬,后来改成了尼龙带就好多了。约二公分宽,两头固定在衔铁环上,用来操纵马匹。草原牧民用牛皮绳做缰绳,因为太细,有些勒手,一般人有些不习惯。
(两种持缰方法)
持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单手持缰,主要是骑兵和牧民使用这种方法,因为一只手持缰绳,操纵马匹,骑兵的另一只手要武刀弄枪,牧民要手拿套马杆子。另一种是双手持缰,主要用于赛马。持缰方法不同,操纵马匹的方法也不同。要根据马匹训练方法确定持缰的方法。单手持缰操纵马匹时是采用压缰,向哪个方向拐弯,用外侧的缰绳向内压缰,马匹就会服从双手操纵,转向那个方向。双手持缰采用的是开缰,就是向哪个方向操纵马匹,拽哪边的缰绳,马匹服从驭手操纵。两种持缰方法在操纵马匹前进与停止的方法相同,让马匹前进时放松缰绳,用两腿给它前进的信号,要求马匹减速、停止就向后收紧缰绳。马匹运动速度主要由骑手用缰绳的松紧来控制。
前几年去深圳出差看望朋友,他养了七匹马,其中有一匹香港马会退役的十三岁的英国赛马,据他说花了三十多万元钱买回来的,听说我是老骑兵,他也有意识的要考考我这个骑兵是真是假,他逐个问我他的几匹马是什么品种,我一一作答,并同时说出各自的特点,没看马的齿臼,就说出了每匹马的年龄,我的回答完全正确,使他吃惊不小!咱是骑兵,但没骑过英国马,正好他的训马师过来例行马的一日活动,我也骑了一下他的英国马,在骑乘中才发现它是一匹赛马,我习惯单手持缰,结果它根本不服从指挥,闹的我骑着它差点撞了墙,赶紧改双手持缰,这才保住了老骑兵的面子。
纸上谈兵,说也说不清,不知您听明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