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的无言战友--军马入伍(三)

标签:
代客车牧工生个子马杂谈 |
骑兵团每个年度接新马少则几十匹,多则上百匹,要将这些不会说话,未见过世面,连汽车火车都没见过“新兵”安全运送到骑兵部队,确实要下一番功夫,经历一番艰苦复杂的过程。刘姥姥进大观院还眼花缭乱呢,更别说马了。军马的运输之所以艰难,突出的问题是新马未经过训练,俗话叫它们是“生个子”马,不能牵也不能拽,全凭人赶着走,又不象猫狗很小,可以抱着走;再则它不是一匹马,而是一群马,稍有不甚就惊了马群;另外让它们上火车,还要按规定数量每节车箱装载几匹马,多了少了都不行;途中几天的吃草饮水等等问题,你先想想应该怎么办?
无论是接马人员还是马匹都要经历这一艰苦的运送过程。主要要经历四个阶段才能回到骑兵部队。一是上车前,从军马场到上火车的地点一般距离短则几十公里,长则上百公里,首先要将马群赶到上车地点。二是装车时。军马场到部队短则几百公里,长则上千公里,需用铁路运输到部队就近的火车站。三是运行中,要经过成百上千公里的旅程,保障人马的吃喝和安全。四是降车后,火车站距骑兵团还有六十多公里,也要将马群赶到部队所在地。这才完成了军马的运输。
军马选择好后,要将新马从各个牧业点上集中到一群放养一段时间,因为不是原来的一群马,集中后相互间不熟悉气味,有时要打架,一旦放出去就会四分五裂跑回原来的马群。有名俗语:“老马识途”,一般的马上百公里的路自己都能回去。记得77年骑兵团在锡盟红山军马场接的马就跑了回去,要知道骑兵团距红山军马场500多公里,三匹马结伴儿半个多月就回去了,连队的两名牧区入伍的战士每人骑着两匹马,一路追踪500多公里在军马场找到了它们,牧工看他们的马从几百公里跑回来,感动的都不想给我们了,团里又派车去红山军马场把人和马拉回来。记住:夜间骑马迷路后,不要强行控制马匹,它一定会安全的将你带回住地!
当马群相互之间熟悉一周后就可以启运了。从军马场到火车站主要靠牧工和部分接马人员共同赶马。刚一放出来时的马群最难控制,一旦放出来就是“万马奔腾”冲向草原深外,首要问题是将马群拢住,先不考虑马群的奔跑方向,四分五裂就很难拢到一块,等马群跑出几公里体力下降后,运动速度就慢慢的降下来了,这时才调整马群的方向赶向火车站。这个过程还要防止惊马,因为新马什么也没见过,没听过,一旦遇见汽车、火车,听到车的鸣笛,很容易炸群。一般到上车地点都是一天的路程。
在出发时就制定了军运计划,铁路运输要到当地大军区军交部门申请军运车皮计划,就是军队内部使用的“军代号”。车皮是使用闷罐车,但不是普通的铁皮罐车,是一种“代客车”,是早期利用铁路棚车代替客车运送人员的车辆。代客车一是在车体上要有“人”字型标记,表示可以供人乘坐;二是车辆必须是木墙木底,防止马匹在车上打滑摔伤,车窗能通风换气;三是车辆顶部要有烟筒口,可安装火炉,能保证冬季取暖。通常一节车箱可装载18-20匹马,马匹上车后还要分装在车箱内的两头,保证车箱的平衡和运行安全,中间用木杠隔开成一个空间,中间部分要存放路途中的马草和水缸,还是押运人员休息的地方。定好需要车皮的数量和时间,铁路部门会准时将代客车停在站台上。马匹到了车站基本上就是接马部队的事了。
(瞧!这是香港马会上的空调运马车,高级吧!)
马匹上车是最难的事,要按数量上车,还要让它到车箱的两头,对于这些“生个子”来说是要下一番功夫。军马场附近的火车站一般都有专用的大牲畜上车的站台和场圈,马匹对车箱会产生恐惧,当它踏上车箱与站台结合部的铁板发出的响声也会使它害怕,如果第一次上车不成功,下次它就记住了那个地方,根本不过去,因此上车时非常小心。不用担心,这些问题对有经验的骑兵战士来说是小事一桩。先在铁板上铺上一层草,一是防滑,二是防止发出响声,然后骑上牧工的马先从马群中分离出相应数量的马匹,将马慢慢地赶到车箱门口,要是硬往车箱里赶根本不可能,要有一名战士牵一匹马先进入车箱,当新马看到里面有自己的同伴儿后,它才小心翼翼的往里走,只要有一匹马带头进入,其它的马也就鱼贯而入了,尔后将它们区分到车箱的两头,加上木杠,备足马草,装上两个大号水缸,前两项工作就基本完成了,就等铁路编组出发了。
要知在今后几天铁路运行中的事情咱们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