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在奔腾,军刀闪闪亮,我们是人民的骑兵战士……”。这首歌是老团长作词,总政文工团谱曲的骑兵团战歌。歌词的第二句就是“军刀闪闪亮”,可见军刀在骑兵中的地位,因为它是骑兵的象征。每当唱起这首歌,仿佛看到了骑兵在战场上勇猛杀敌的情景。骑兵战士高举战刀,骑着战马冲向敌阵,所向披靡,锐不可当,冲杀在战场上。

骑兵军刀,俗称“马刀”。古代骑兵的武器有刀、矛、剑、戟和弓弩,到了近现代,除了火器之外,马刀依然是骑兵的基本武器。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后,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军骑兵大多沿用缴获侵华日军骑兵的昭和三十二年式骑兵军刀。这种马刀有三种长度,轻捷、锐利、韧性好。在骑兵部队参加平叛剿匪作战和骑兵训练中,颇受广大官兵的喜爱。
1977年骑兵一团装备了国产65式骑兵军刀,此前均使用日本马刀。65式军刀根据刀的长短依次分为1-3号,现役的2号65式军刀刃长约96厘米,精钢打造,刀身镀铬,重1.85公斤。65式骑兵军刀外形除刀柄材质及闭锁装置和刀鞘挂环外,其它与日本昭和三十二年式骑兵军刀大致相似。

(国产65式军刀)

(日本军刀)
比较一下这两种马刀就会发现,日本马刀刀身很窄,由于采用精钢作为原料,虽然刀身窄、薄,但非常坚硬。国产马刀比日本马刀刀身厚重,不如它轻捷,训练时使用日本刀挥起来能听到一种“刷!”“剧!”的啸声,国产刀太重做不到;日本马刀锻造及淬火的工艺十分精良,因而强度、韧性很好,刀身可弯成一定弧度,放开即恢复原状,国产65式马刀根本就弯不动;日本马刀刀刃锋利,波浪形的刀纹清晰可见,65式骑兵军刀下发时没有开刃,即使开刃后也达不到锋利的程度;日本马刀和骑士刀刀鞘及护手的外形精美,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视为珍品,而国产刀略显粗糙。只可惜77年全团换国产65式军刀后,我和一排长负责押运一卡车日本刀,送到军分区军械所全部销毁。一排长一路上握住一把漂亮的日本武士刀不撒手,最后还是让他给摸回来了,后悔当时我也应该留下一把战刀,现在可是稀罕货。
马刀的作用是骑兵乘马斩劈敌人的。动作有左劈、右劈、左下劈、右下劈;左刺、右刺、左下刺、右下刺等。训练时,七个不同目标设置在长约
200米的跑道两侧,目标之间的距离15-20米不等,用树枝插在木桩上代替人体直立目标,用来作劈的动作;用环形靶和球靶代替人的头部,用来作刺的动作。目标最低的距地面仅20公分。要求骑手一手持缰,一手持刀,在马的疾速跑动中将目标斩劈掉。
乘马斩劈训练在所有骑兵训练科目中难度最大。首先要求骑手具备稳固的骑术,在马上能够作出相应的动作;二是要求有强壮的臂力,举起1.85公斤的马刀,没力量根本抡不动它,否则不是砍了马耳朵,就是伤了马臀部。三是要求反应迅速动作快,斩劈动作是在马全速跑的情况下完成的,即使马以30公里的时速奔跑,那么每秒就行进8.3米的距离,目标间隔15米,马的通过时间仅仅是2秒左右,就是说在两个目标间,从举刀到下刀,要求骑手在2秒钟内完成一个完整的斩劈动作,你说难度大不大!
乘马斩劈时,人的力量加上马的奔跑速度,刀的力量非常大。斩劈用柳树枝代表的人体目标时,只要动作正确,只听“飕”的一声,大拇指粗的树枝便成45度角的切口,立刻断成两节。动作难度在于准确取好下刀的提前量,下刀早了砍不着,下刀晚了目标过去了。往往有的骑手动作慢了,结果回手挥刀向前劈,收不住刀,经常砍在马头上,那时心痛马也晚了。
在马上完成刺的动作稍容易些。如右下刺的动作,关健是骑手在马上身体下塌到位,右小臂持刀成水平,使刀身与目标平行,离地面20公分,刀尖对正一颗距地面20公分象征人头的蓝球,旋转手腕,稍用力前刺,只听“噗”一声,马刀便把蓝球完全贯通了。要是人头效果会怎样?你说可怕不可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