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网友互动 2

(2008-10-18 23:22:58)
标签:

劳动力

农业国

警戒线

人口

中国

杂谈

朱兄,小弟对于中国当前的人口构成等问题也有一番思考。最感困惑的莫过于为何中国大量出现了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的现象,不仅如此,其他地区的人才都纷纷涌向几个大城市,又加剧了生活环境的恶劣和发展的不平衡。按理说,人往高处走也是常情,但现在这样显然感觉不对头。以前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最后偏离本意限于地域矛盾的争执中。希望你能给一点高见。

 

首先,绝对谈不上高见。因为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是特别关心这个问题而已。

 

为类似的问题,我也和人争论过,自然也产生了不少“偏离本意”的争执。最后甚至被骂成是笨蛋。但也无所谓。如果我是笨蛋,也只是我的个人问题,无关宏旨;但如果我的忧虑不是杞人忧天,可怕的前景影响的却是大家全体。

 

所以,我也不在乎把粗陋的看法拿出来献丑。但也请作为个人交流,不要太当真。毕竟,这关系到很多具体问题,需要大量可靠数据作为依据。而这两者,我目前都不掌握。这一点千万千万。

 

当今时代,大家都是信奉所谓市场原则的。按照这个原则,贫穷的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人口。都是天经地意的。

 

问题在于,农村人口,究竟允许转移到什么程度?

 

前段,看到某专家(非农业专家)高见,说还能转移4-5亿;而4年前,农业部的说法却只有1.5亿;又有了新说法,说实际只有5000多万。换而言之,到底警戒线在那里?根本说不清!

 

我也不知道到底哪个更准确。单就个人所见所闻,农村现在只剩老弱病残,青壮年大量外流。这是基本事实。北大某博士曾说:“我们现在吃的是老人的力气饭,以后我们吃谁的还不知道呢。”类似的忧虑,我也是早已有之。

 

但这忧虑,也就引来很多人指责我是笨蛋。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农村人口还是太多,人均单产太低以至于收入太少,严重不符合市场经济。所以人跑光了也不要紧。那样可以把土地全部腾出来,就有了搞“规模农业”,搞大机械化的条件。可爱的农业资本家会来投资。少量人就能养活全国。

 

问题是,单纯依靠所谓的“规模农业”,是否就足够养活全国了呢?他们根据美国以及一些发达农业国的标准,认为可以做到。可事实是,这些发达农业国的粗放型“规模经营”,并没有生产出足够中国食用的粮食,尽管他们的耕地可能更多。中国又有多少土地适合大规模机械化呢?不适合“规模农业”的土地,难道允许我们放弃吗?推行更大规模的机械化,带来的更高成本和能源危机,又如何解决呢?更何况,近年来农业成本的大幅度提高,本身也是限制农民增收,迫使他们外流的因素!

 

最重要的则是,大家也无法说明,农业劳力转移的警戒线何在。或许,大家认为根本不需要警戒线,因为市场的自然调控就能规避风险。而劳动力的老化问题,也根本不加考虑。因为经过多年的计生教育,大家已经习惯把人口看成是有害无益的(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而基于上述因素,我的看法是:中国农业的未来,不能单纯依靠“规模经营”和技术提高。在农村保有一部分青壮劳动力,是必须的。毕竟,老人随着年龄增大,劳动力只会日益衰退。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接替他们,有可能出现劳动力断层甚至危及农业安全。而被丢在农村的大量丧失劳力的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来也会酿成巨大的社会危机。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被市场派先生们津津乐道的农业第一要素:耕地本身,也因为城市的扩张而不断萎缩。而城市的扩张,却和农村大量人口的流入直接相关。

 

换而言之,如果不准确把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极限,并使其年龄构成合理化,我们就有可能面临农业耕地和劳动力同时减少,农村养老危机爆发,甚至食品危机的前景。

 

80年代以来,我们逐渐否定了计划经济和政府的调控,把市场原则奉为圣经。但今年的危机充分说明,市场并非万能。过度的自发市场潜藏下的危机,并不是可以轻易掌控的。

 

农业还不同于工业。我们可以缩减工业商品的消费,但却无法忍受饥饿。中国这样巨大的人口基数,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本身食品需求。所以,更不允许在农业问题上放任自由。我们交不起学费。

 

我的看法,大致如上。或许真是笨蛋言论。请不必介意。千万千万。

 

附带:

 

我并不认为前景很悲观。今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或许正好有助于城市热潮的降温。关键看我们怎么把握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时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