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车别”先生论文中的几个史实的商榷:之一

(2008-06-27 01:02:49)
标签:

幕府

天皇

明治维新

势力

日本

这两天,有人在博客里转贴了“杜车别”先生的文章,我托福拜读了一下。因为原文很长,不敢说看得很仔细。而且涉及的明代历史,老实说,也不是我的专门领域。因为伪史太多,恐怕倒是最头疼的部分。“杜车别”先生似乎有志于辨伪。但以我个人经验,这个工作并不那么容易,不仅需要惊人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走入歧途的概率也很高。罗尔纲师从胡适,以极严谨的态度研究一辈子太平天国,有过几次成功的辨伪,但很多问题还是不能明了。以我对明史的肤浅了解,自然更不能提出什么意见。

但“杜车别”先生文章中,有几个史实,觉得还有必要商榷一下:

“杜车别”写道:

“明治维新的背景恰恰也是皇权兴起克服地方分裂势力的结果,恰恰也是中国尊王攘夷的思想在日本传播的结果。”

对这段,我的个人看法是,“杜车别”先生把明治维新看得过于“中国化”和“理想化了”。

事实上,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掌握大权,也是后来维新所要“克服”的德川幕府,并不是什么“地方分裂势力”。相反,它起着“准中央集权”的职责(之所以说“准”,是因为地方势力依然很大)。至于天皇,则是幕府的合法象征,并没有什么权力。

在外侮加深的大背景下,向幕府发难的也并非天皇,却正是杜先生所说的“地方分裂势力”。讨伐幕府的主要武力,就是出自长萨两藩!最活跃的则是“地方势力”的中下级武士,甚至还有众多的流氓浪人!

他们为了打击幕府的“正统性”,虽然抬出了天皇,但对天皇本人的意愿却不是很在乎(孝明天皇希望维护幕府,因此有被讨幕派毒杀的传说;讨伐幕府的所谓“敕令”,据说连天皇的署名都没有);幕府指责他们“挟持幼主,假托圣虑,以行私心”,也未必不是事实(所谓“维新三杰”,把天皇称为可资利用的“玉”,伊藤博文干脆称为“木偶”);他们一些人大喊大叫要赶走洋鬼子(甚至杀了一些),最终的结果却是“开国”,拜“洋鬼子”当老师。至于儒学,被视为德川幕府的思想基础,日本国学论者宣布其为“伪学”,儒学者则是“实同叛逆之大罪人!”,甚至要求对他们处以“极刑”!

他们的目的不是中国式的“大一统”,而是日本式的“以下克上”。大名反对幕府!下级武士反对上级武士!浪人想趁火打劫!西学和“(日本)国学”打倒儒学!但他们有一个最终的目标指向,就是打倒幕府,重新洗牌!所谓“尊王攘夷”,很大程度只是一句标榜“大义名分”的漂亮话,不宜过分认真。

他们的另外两个口号,虽然不那么出名,倒是更耐人寻味:

一个是:“追究幕府奸党之罪,联合诸大名(地方势力大联合),攘除外夷,再造皇室”!

一个是:“抛弃……幕府私心,改革恶政,与天下(诸侯)共同治理天下”!

这两个口号说明,维新的原动力,并非“皇权兴起”,而是地方势力。至于“皇室”,则是“再造”出来的。明治维新初期体制,甚至提出过“各藩联盟”,以天皇为“各藩联盟之主”!

结果是,天皇(朝廷)自愿或者不自愿的,与地方势力、下级武士、甚至流氓势力联合起来(或者说被拉走了),作为精神象征和国家统一的标志,打倒了昔日的准中央集权—幕府!

对这个过程的概括是:在西方的巨大压力下,日本地方势力以自己的力量,结成为一个奇怪混合体。既结束了“准中央集权”,也结束了自己的封建割据,以奇特的平衡方式孕育出来了既具有广泛地方民意基础,又统一在正统象征(天皇)之下的近代国家。

至于这个新政权后来对天皇定位的摇摆不定,则是后话。但不管这么说,把明治维新说成是“独裁”作用的结果,恐怕是不合适的。

 

以上是个人一点浅薄看法,仅供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