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之行——丽水古堰画乡

(2023-06-27 11:28:22)
标签:

旅游

浙江之行——丽水古堰画乡

 

今天与太太选择的旅游项目是古堰画乡,景点位于丽水西南方向二十多公里外的郊区。那里水道密集,很像广东珠江口的水乡,酒店附近解放街上有旅游专线巴士直达景点,大概要50分钟的路程。这里属于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境内,座落于瓯沤溪上的这座江南古镇,仍然保留有真山真水,自然古朴的美丽风貌,沿江有古街古亭古埠头,青瓷古窑址,以及多座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和古樟树群,瓯江的右手边是景区的画乡,它发展起省内外著名“丽水巴比松画派”,建有丽水巴比松陈列馆、丽水油画院、古堰画乡展览馆以及画乡艺术学校和几个写生创作基地,我们下巴士之后,沿古街一路向码头方向走去,时间比较充裕,我们也欣赏岸边的古樟树,树下的观江亭以及江面上的渔船,江对面的湿地芳草,这里的自然景色十分优美宁静,加上疫情刚过,又不是周末,游客不多,所以江南水乡的气息凸显出来。

我们在通坪码头坐船前往江对面的古堰景区,这里有建于公元505年的国家重点文物通济堰。走进堰头村,迎面而来的是一条扭动的水渠,清清亮亮的水流映照着古老的村落。千年古樟群顺着渠道两侧错落排开,沿着古驿道前行,在樟林穷尽处,宽阔的松阴溪水突然降临,平整的溪面在村头位置断裂成高低两平面,及近而看,原来一道堰坝隐没在水下,隐约显现出一条弧形的脊背,阻击着猛然而来的溪水,这就是始建于南朝的通济堰。

南朝以前的碧湖盆地,松阴溪在雨季时经常泛滥成灾,吞噬成片的庄稼和耕地。大旱时,松阴溪水又白白地流失,大量农作物枯死造成绝收。灾荒年景,当地百姓叫苦不迭,于是奔走呼吁,请求官府修筑围堰,开控渠道灌溉农田,这种利用堰渠湖塘分流洪水,可一劳永逸当地水灾与大旱的难题,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在詹姓和南姓两位司马的率领下,开始了大规模修建通济堰的工程。这两位没有留下名字的司马塑像,现在就屹立在堰头,呈弧形的拱形大坝现在依然兀立在水中,远远望去,如同一条轻巧的抛物线落在了松阴溪上。弯曲是通济堰以刚克柔的最大法宝,拱坝的科学设计减弱了水流对堰坝单位宽度冲击力,其实整条大拱坝由一道道半圆形的小拱坝连接而成,拱坝圆顶朝来水方向,使汹涌的溪水沿拱坝圆心方向泄流,从而减轻洪水对堰坝护坡与溪岸的冲击。

通济堰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由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的拱形拦水大坝以及进水闸、石函、淘沙门、渠道、大小概闸和湖塘等组成,它布局成竹枝状灌溉网,22.5公里的干渠上分凿出48条支渠,321条毛渠形成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水系网。大坝选址位于碧湖盆地海拔最高处,利用地势落差将水流引到盆地内部,实现自流灌溉,滋润着整个盆地中南部约3万余亩良田。在堰头村,我们参观了打头的龙庙,里面依然立着多方镌刻着堰规的石碑,其中有一块来自南宋的碑刻,这就是乾道三年(116741岁的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出任处州知州,主持整修通济堰立下的20条堰规,景区里面还有范成大的雕塑,并建设有通济堰博物馆,馆前也立有汤显祖碑文。

除了参观古堰,这里的自然景观也吸引着不少游客经过。堰头村的支流有三洞桥,桥下不时听到轰隆的水流声,并有水雾气从桥下喷出,而与松阴溪交汇处又有一处丁步桥,附近也有踏石头过溪,周边植物茂盛,竹林丛中藏有尊蓝悦居别院,院内窗口挂有铜铃,在微风吹过时发出阵阵悦耳之声,坐在天井木座,可品茶赏景。下午四时赶回市内酒店,赶往高铁站,乘坐高铁前往缙云县,那里有5A景区——仙都中国黄帝文化名山等着我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