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鼓浪屿(4)
(2023-04-10 11:39:47)
标签:
旅游 |
厦门鼓浪屿(4)
鼓浪屿由于历史的沉淀,有很多美丽的教堂,也有很多私人的别墅,往往在一街一巷的转角之中,突然发现一座美丽的建筑,让游人得到突然的惊喜,在鼓浪屿的第三天,我和太太漫步于大街小巷,寻找美丽的风景线和迷人的民国建筑,首先在我们居住的民宿斜对面,即复兴路口,就有基督教的复兴堂,它位于鹿礁路和复兴路的交叉处,该堂已有百年历史,前身为基督教聚会处,堂前绿树红墙,鲜花簇拥,而整个建筑造型典型端庄,正对着路口,很适合拍照。
然后我们沿鹿礁路拐进福建路,来到盘古博物馆隔壁的天主教堂,这座教堂对外开放,所以有很多年青人在这里拍婚纱,教堂为1917年由西班牙天主教会负责建造,坐北朝南,典型的哥特式结构,旁边有钟楼高21米,礼拜堂高10.5米,我们还进入它的内部参观,内立面高大宽敞,装饰简洁纯净,可容纳不下300人礼拜,天主教堂的对面是协和礼拜堂,这是鼓浪屿上最早的教堂,19世纪中期,不少西方人来到鼓浪屿,他们多为虔诚的基督徒,为了举行主日崇拜,纷纷集资筹款建起一座“国际礼拜堂”。1863年,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教堂竣工并投入使用,正立面四条高大的科大斯大柱和三角形的屋顶使建筑与周边形成鲜明对比,天主教堂与协和礼拜堂之间有一小广场,广场中间有一圆形喷水池,站在广场上,你可能忘却自己是在中国,因为周边投入眼帘的是纯粹的西方建筑,与我们在欧洲旅行时所见到情景十分相似。
沿福建路和晃岩路向上行,便可以来到马约翰斜对面的福音堂,根据《闽南伦敦会基督教史》记载,1901年福音堂由厦门泰山,关隘内两堂联合创建,由信徒自筹资金,1903年落成,该堂面积较大,中规中矩,可容纳上千人礼拜。沿安海路,我们来到三一堂,其主体建筑在1934年落成,八角形钟楼则在1945年竣工,何谓“三一堂”,它其实蕴含圣经里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的基本教义。三一堂的建筑独具一格,呈十字立体式的罕见造型,四方八面排水的黄瓦屋顶上,居中矗立着八角钟楼,顶尖的十字架高耸云天,红墙装饰着流畅的三角形线条,四面敞开十二道大门,十六扇窗户极为宽大,具有通风、采光和疏散等实用特点,室内大跨度墙体,巧用无柱钢梁拱券的屋架,加上天花木板吊顶,显得高大堂皇,又有极其理想的音响效果,成为本堂建筑最具特色的一绝,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观赏,都有雄伟非凡气势,令人叹为观止,并于2006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与太太尝试从不同角度来欣赏此建筑,并争取拍摄到极佳效果。
沿着鼓新路,我们最后来到八卦楼,这是鼓浪屿的标志性建筑,俗称“小白宫”,八卦楼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总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高26米,圆顶高10米,有八道棱线,置于八边形的平台上,顶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故称“八卦楼”,现为厦门市风琴博物馆。八卦楼原主人为台湾板桥林家三房林鹤寿,他请原鼓浪屿救世医院院长美籍荷兰人郁约翰设计。院长借鉴伊斯兰、希腊、意大利和中国的一些经典建筑风格,终于设计出这幢融东西方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独特仿古建筑。红色圆顶直接模仿以色列伊斯兰阿克萨清真寺的石头圆顶,八十二根大圆柱则参照希腊海拉女神古庙的大石柱,柱间平托的石梁和线条,可从希腊雅典广场的赫夫依斯神庙看到,十字形通道源于希腊,后用于罗马教堂,古希腊的陶立克式和爱奥尼克式柱头装饰和压条下的青斗石花瓶,充分展示中西结合的古典美,这种近代建筑史上的中西结合,在广东开平碉楼中也能看到,但这里更加和谐和壮观。
在鼓浪屿呆了二天二夜,充分体验了小岛生活,粗略了解了其历史,考察了环境,觉得明年有时间还要来,我们于5时30分坐上渡轮回到市内,结束此次鼓浪屿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