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园林植物园(2)
(2023-04-10 11:28:06)
标签:
旅游 |
厦门园林植物园(2)
第二天清晨到植物园,我就直接来到百花厅后面的天界寺,天界寺为明末清初月松和尚募建。自古以来寺院每日清晨要敲钟108下,钟声悠扬,荡涤人心,以解“一百零八烦恼之梦”。我来到天界寺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信众,特别是女信众早已来到,我知道这一带是佛教之乡,信佛者多,她们一早就来到摆水果,占香烧香,有的开始集体诵经,也有的到斋堂吃早餐,这里就像公共食堂,自动自觉。天界寺建于半山腰,寺后巨石嵯岈,洞壑天成。我从寺旁左侧登山,观赏上方石洞中的多处石刻,其中以黄日纪《仙岩四景》为最,以明朝征倭诸将诗最有价值,洞两端贯通,突然一阵来风,声应洞中,山鸣谷应,啸声不绝,似虎长啸。
从天界寺后山拐回主路,来到雨林世界,樵溪古桥和高读琴洞就位于其里面。樵溪桥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为厦门现存最古老石桥之一。桥体由花岗岩条石构成,长6米,宽1.5米,东端架置于巨石之上。石桥旁巨石上镌刻楷书“樵溪桥”3字。古人择水而居,万石山上当年有数条常年不枯的溪流,因而人们沿溪生活居住,附近有很多不知名石刻和遗迹,距樵溪桥约100米处有一岩洞,岩洞上以行楷书镌刻“琴洞”两字,为蒲月南湖郑君扬于乾隆辛卯年所书。岩洞高5米,深13米,宽3米,洞内有一石,状如古琴,溪水流经石下,声如琴鸣,故名为琴洞,传这里曾经是郑成功屯兵厦门时读书之地,故有“高读琴洞”之称。
穿过滴水岩,我们很快来到太平岩寺殿前,有一海云洞,洞上有一八角亭,乃“郑延平郡王读书处”,当年,这里浓荫蔽日,格外清幽,郑成功住在太平岩寺,便常到海云洞读书,谛听溪中泉水奔流,现有石碑于此,通往海云洞有一大石,人称“石笑”,因为大石中间开口,似笑不合拢,该石嘴形成一个石门,右侧石上镌刻的“石笑”二字,苍劲有力,书法上佳,背后有诗作:“石为迎宾开口笑,山能作主乐天成”。
经“石笑”前行,便是太平岩寺。寺下岩壁上有“极乐天”三字,与“石笑”相映成趣,寓意太平岩寺佛地之极乐。相传太平岩寺始建于唐代,时兴时废,建于明朝之说比较可信,现有建筑为2008年重建,而寺内处有多处石刻。在回程路上,我们从太平岩沿山径很快来到中岩山,这里又有中岩寺,它面积不大,寺院前是一眺望平台,可赏山中景色,岩下还有一澎湖阵亡将士台以纪念早年清军在澎湖与郑克爽一战阵亡将士而立,还有一座将士亭。
再往回走,便来到万石莲寺,它位于“万笏朝天”巨石下方,相传于唐代开元年中原陈氏入岛所建,有过千年历史。几经兴废,现为前些年由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宏船法师重建。万石莲寺山门为一石坊,石坊上的楹联“一句弥陀声传鹭岛,千年常住业绍庐山”,是早年弘一法师为会泉法师中兴万石岩所题。
我们最后回到万石湖不远处的“小桃源”,这是明末定远侯郑联为自己构筑的“地下别墅”,清康熙年间施琅大将军进行了拓建。过“景通桥”,践面而行,从“叠翠连云”石刻前进入洞室,只见积沙为峰,有“水心山骨”、“渔洞”、“水呜韶”、“隐馨”、“水石生花”和“宛似潮音”等多处景色,、“小桃源”之美名,为明代纪许国所题,意指这里的风光类似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
植物园内有多处不同植物区,但我对植物种类知之甚少,兴趣不大,晨练只是到处逛逛,吸收新鲜空气,锻炼身体,这里为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