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印象(2)
(2023-04-07 13:32:01)
标签:
旅游 |
海宁印象(2)
海宁市袁花镇,山清水秀,素有“花园之镇”的美名。小镇傍依着苍郁的毛竹山,朝霞映衬下的花溪桥横贯花溪村,静静地点缀着流淌的花溪水,古老的花溪街两侧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构成了一幅浓郁的江南水乡图。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江南小镇养育了一代名人——金庸。
在海宁的最后一天,我们选择坐公交车到郊外去参观金庸故居,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在终点站袁花镇走出车站,往花溪村走去,金庸旧居,远远望去,白色的围墙,青灰色的砖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庸作品中“七十二侠客”长廊,向右拐弯,便是书房——赫山房,一直向西便是《走进金庸》展示厅。金庸从小就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他原名叫查良镛,查家在清代“一门十进士,兄弟三翰林”,被康熙皇帝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解放前由于战乱,随权流亡,辗转千里,来到香港,在香港这块特殊的土地上一手创办了《明报》,成为报业巨子。在随后的17年中,他创作出《天龙八部》等中长篇武打小说十五部三十六卷,达到一千一百万字。金庸的武打小说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读者超亿万,世间罕见,金庸也赢得文坛巨匠的声誉。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于香港逝世,享年94岁。
谈起和徐志摩的关系,金庸的父亲为查枢卿,与著名作家茅盾是中学同窗,毕业于震旦大学,1914年与徐禄结为夫妇,而徐禄是诗人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好最小的堂妹,金庸13岁时母亲逃日本侵略在乡下落脚得病去世,所以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金庸说过,表哥徐志摩的散文对他的教益很大,金庸到海宁的几次访问,都曾专门参观了徐志摩故居,还专门到西山公园徐志摩墓前祭拜,可见金庸对这位大表哥的尊重,了解江南望族人家的历史,特别是文人的家世、经历、其宗族与社会交集,使我对这些可敬的前辈充满崇敬,他们为追求真理而远渡重洋,为贡献祖国又回来唤醒与教育愚昧,可歌可泣。
从金庸故居出来,我们询问故居管理人员去另一名人查济民祖居的路线,然后经山虹路、新富路和新塘路,来到了查济民祖居。
查济民(1914-2007)是香港大亨,他也是海宁衰花查家的人,1927年考入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前身)附设工业学校染织科,毕业后历任常州、重庆、上海等地纺织染厂的工程师、厂长、经理,1947年举家赴港,1949年在香港创办中国染厂,1958年创办纱厂,此后还陆续开办百老汇制衣厂、名力集团、香港兴业国际集团等,他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1997年获颁发“大紫荆勋章”,2007年3月28日逝世。现任香港证监会主席史美伦为其儿媳妇。
查先生不仅在香港出名,在家乡也很出名,他先后在家乡创办了四家公司,并投入巨款改变家乡面貌,在其祖居后面,有几十亩的江南园林,中间有一个小湖,湖畔有几栋楼阁和凉亭,风景优美,这是他出款改造家乡的一部分,我们不仅参观了他的祖居,也在其后面花园拍了不少照片,村里的妇女带着小孩在公园里玩耍。查家不仅出文人,出诗人,也出实业家和慈善家,真是人才济济。
下午二时我们回酒店取行李,又乘坐杭海城际回到杭州,并直奔机场,赶上傍晚的飞机回深圳,这一次到杭州、千岛湖和海宁来,共11天,收获满满,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使我更爱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