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庙
(2023-02-21 10:33:15)
标签:
旅游 |
佛山祖庙
近几年,佛山市发展迅速,并已建成有几条地铁线,特别是有一条广州地铁线可以直接到达佛山市中心,十分方便,结合近期住广州坐地铁到佛山游览,又参团到三水游玩之经历,用几篇博客内容介绍佛山,首先当然是佛山祖庙,记得当年在中山大学读书,只能坐大巴花两个多小时时间才到佛山来,现在坐地铁,半个多小时便可到达。
佛山祖庙,又名“北帝庙”是供奉道教真武玄天上帝,始建于北宋元年(1078-1085),是中原人南迁到岭南时所带来的北帝崇拜的产物,明洪武五年(1372)重修,至清代初年逐渐成为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我最近一次前往参观是从海珠区下渡路出发,乘坐广州地铁8号线启程,在沙园站转地铁广佛线,经千灯湖公园,最后到达佛山祖庙站,从牌坊购票入庙,首先参观了叶问堂。
咏春拳名家叶问宗师是享誉海内外的一代武术大师,他学艺成师于佛山,1949年赴香港定居,终其一生致力于发扬咏春拳术,功夫巨星李小龙即是他最为杰出的弟子,馆内收集并展览了叶问与咏春拳发扬光大的资料,然后前往观赏现场表演的舞狮,这是佛山当地的民族文化,作为南派醒狮的发源地,佛山醒狮造型讲究神似,舞狮动作迅速且富有难度,威猛彪悍,充满阳刚之气。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和嘴都可动,当地每逢节庆或活动,必有醒狮助兴。
看完表演,我们便开始参观祖庙的建筑群,它以南北向依纵轴线对称排列,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前殿、正殿与庆真楼,建筑多用木石材料,斗拱梁架用木料接榫构成,而殿堂屋脊以当地有名的石湾陶塑装饰,殿内有红木雕刻,贴上金箔成为金漆木雕,还有大量的砖雕、灰雕、石雕、铁铸、铜铸和锡铸等艺术品。
万福台建于清初顺治十五年(1685),以歇山顶,不用斗拱,三开间宽,深二开间。分前后台三门敞开,是专供演戏的戏台,早年的古戏台大多演粤剧,灵应牌楼是明景泰二年(1451),为将祖庙“敕封”为灵应祠时所建,正面为“灵应”,北面为“圣域”,箔大字。整个牌楼设计成三层,分为歇山顶和庑殿顶,结构精密,造型美观,飞檐叠翠,层出不穷。钟鼓楼位于祖庙三门前东西两侧,建在2.6米高青砖平台上,除起到一般庙宇“晨钟暮鼓”作用外,还具有“峙左右之钟楼,而壮庙貌之形胜也”。
再往前便是三门,这是祖庙的门面,面宽31.7米,顶部装饰有1米多高,30多米长手工艺陶瓷人物的瓦脊。檐下有通栏贴金木雕花衽。整个建筑色彩艳丽、考究,有威严之感,再往北就是前殿,这又是一座歇山项式建筑,正脊亦有双面陶塑人物,檐下如意斗拱,层层相叠,非常有特色。最后来到正殿,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三面围墙,南面敞开,中间为天井,北帝造像和石雕神案也制作于明正统年间(1436),后期添加陶塑人物瓦脊,垂直及线脊神仙走兽,并放置大型贴金灰神像于正殿两侧,使大殿更显威严肃穆。
走出正殿,我们还有时间,便来到祖庙北侧的黄飞鸿纪念馆,黄飞鸿原籍南海西樵禄舟村,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佛山人以他为自豪,因为他所带给全中国乃至华人社圈,不仅仅是几套拳脚手法,更多的还是那种侠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影响通过影视剧等各方面的渲染,将其塑造成一个有点神化的人物,其文化上的意义与影响更为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