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巴洛克建筑欣赏

标签:
文化 |
意大利巴洛克建筑欣赏
在巴洛克鼎盛时期的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在登基后不久就委任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负责不久前才由卡洛·马代尔诺(Carlo Maderno)完成的圣彼得大教堂的“穹架”。圣彼得的陵墓上方的华盖设计就表现了雕塑与建筑的超凡结合。贝尔尼尼的设计基础是教会游行常见的华盖风格,但是对其加以无限放大。华盖成为通往祭坛走道上的一大特色,不光令人目不睱接,还令人浮想联翩。同样,贝尔尼尼参照了老圣彼得大教堂后堂和祭坛周围的螺旋形所罗门式立柱,并再次将其明显放大。利用这些螺旋形立柱(Colonne tortili),贝尔尼尼在交叉甬道营造出动感效果。同时,他把原祭坛立柱第二层的设计用于装饰交叉甬道的支柱,与华盖交相辉映,从而传达一种极为错综复杂的图像信息。利用对照效应,贝尔尼尼能够既寓意宗教传统的延续又蕴含从简朴的早期基督教到奢华的反宗教改革时期的转变。
1656年,贝尔尼尼正式设计圣彼得广场,它由四面八方延伸开来,连通整个罗马城,相当于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该广场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一系列变幻无穷的远景和露天场所。它展示了记忆力和相像力两者之间超科寻常的交相响应。最为重要的是,它象征天主教的复兴,基督教的胜利,也更能代表鼎盛时期具开创精神的巴洛克建筑。在最初的椭圆形格局设计中,打算使用立柱构建独立式的连拱廊,夏天时连拱廊被水平檐部的柱廊取之代之。这个设计,如今摆脱了世俗关联,终于呈现出预期的正式面貌,并形成最简约,最具表现力的可行建筑形式。同时高度限制约束了整个设计,只有一楼可以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它不仅更加经济实惠,还增强了广场和教堂之间的视觉联系。尽管广场的几何形状取决于现存建筑物,梵蒂冈和圣天使城堡之间的费瑞斯科回廊以及与教皇流行途径路线就排成直线。
罗马西班牙大台阶是里压力山德罗·斯佩基与弗朗切斯科·德桑克提斯共同设计的,而贝尔尼尼设计了船形喷泉。斯佩基在设计中特别强调自然主义和实用性,他顺着坡度的自然幅度设计了大量的台阶。这使来来往往的游客们显得特别优雅。另外,此设计让人回想早期盛大游行的场景,所以它拥有基于巴洛克鼎盛时期盛大节日中的贵族特点。
弗朗切斯科·博洛米尼是贝尔尼尼的助手,1642年开始参与罗马圣伊芙教堂的设计。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个建筑柱式主宰全场,如该教堂支柱所示,庭院宽敞,开放的入口介于这些支柱之间,祭坛壁龛则深深凹进。与通常不同,这里的圆屋顶式样顺着墙壁的凹凸曲面,而且随着曲面上升,凸起部位愈来愈凹进,最终与相邻部位融为一体,这些结构之间的肋拱棱主要为支柱角落的向上运动提供了极富动感的延长结构。如此一来,复杂性被整个简约之风所代替。后期教堂增建了灯笼式天窗和螺旋式塔楼。对艺术家来説,建筑提供了一个戏剧舞台,在圣伊芙教堂里,建筑的戏剧艺术就是一个内在元素,即其设计的构成要素。所以也从一侧面说明戏剧艺术有时会主宰建筑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