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应景的文,机会错过没有发,也就错过了吧,娟子今天报喜,说平顶山晚报发了,和她同版,节日快乐的同时增加了一份别样的快乐。
报纸链接:http://www.pdsxww.com/news/2012-06/22/content_1891244.htm
与人香粽手有余味
2012-06-22
00:00:00 进入论坛
http://www.pdsxww.com/images/96.files/dd.gif
□荆洲
作为十六岁女生的标准孩儿她娘,我没有理由不管理好女儿的胃口,正是青葱发育的拔节时期,忽视不得,看她每次回家直奔冰箱,一通风卷残云,仿佛学校就是一个炼狱,她必须炼出哪吒三太子的三头六臂,脚踩风火轮,才能应付下八大科目的“狂轰滥炸”。
端午节悄悄来了,女儿依如往常,家务不喜操练,全凭嘴上功夫。看着她爹地买回家的名牌或者老字号粽子,面无表情,无动于衷。
“妈,给我倒杯水。”她扔下书包,又开始开冰箱的门。
“好,好,放那里吧。”这就是我们每天的标准对话。
“妈妈给你煮几个粽子吧?听说今年的粽子新花样不少……”我试探着提起粽子,生怕戳到她的“火山口”。
“还不是那几样啊,有什么好吃的?都腻了,要买还是买大枣的吧!”我只能打一句“嗨”声,如今的孩子,几乎不用要求,就什么都有了,对传统和风俗几乎持可有可无的态度。
小时候,我对端午节可是充盈着朦胧的向往。那个时候,北方还吃不到粽子,也许是没有糯米,或者没有新鲜的粽叶。端午节的早晨醒来,首先看到门楣上插满了散发出新鲜香气的艾叶枝条,不知道是谁从山上田野里采摘下来的,采摘人的手上肯定留有余香呢,人说“与人玫瑰,手有余香”,我觉得艾叶恰恰就是留香的草,点缀着门庭,那天的孩子们,脖子上和手腕上都缠上了五彩丝线缠绕的项链和手镯,据说可以防蚊驱虫,总之是一种美好的寓意,寄予了老人们的美好心愿,谁能说这个习俗不带着种种典故呢?
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斗蛋游戏。
家家户户都有煮好的红皮鸡蛋,我们挑选那种硬实的,拿在手上,感觉到重量,找到充实的那头儿,头对着头,尾对着尾,瞄准儿,手腕不动,保持好方向,迅速一击,速战速决,碎了的一方就要把自己的鸡蛋贡献给赢家,基本上就是进了赢家的肠胃,化作五脏六腑的精华了。
除了斗蛋,五彩线保平安,杨树枝条上悬着的方方正正五彩葫芦,艾草插门楣这些习俗都要提前准备,大人们紧张地忙碌着,看着孩子的眼睛里满含笑意。
如今,这些笑意在我们的眼睛里找不见了。我只知道早七点出门赶公交车上班,下班后思虑着做点什么作为一家人的正餐。生活完全是机械化行走。
一天,突发奇想,这辈子还没有亲手包粽子呢,何不亲力亲为一次?
事先请教了那些手巧有经验的大姐,做好必要功课之后,我买了二斤糯米和一捆鲜绿的粽叶,将糯米进行二十四小时的浸泡,包了几个作为开场白,手上居然很有感觉,于是唤我家那位宝贝:
“今天咱们也试试包粽子吧,很简单,你看我。”三下两下,一个三角粽子就摆在面前,以前的笨妈妈如今要一显身手,尽管粽子不太饱满,经过沸水煮过,已经达到了出售的水平。
“快尝尝,鉴定一下。”“嗯,不错,鉴定完毕。”女儿说完继续蘸着白糖,顾自吃了起来。
吃着粽子时候的那个她,不是原先的那个她,我知道,手工的滋味,就是不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