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人节是个舶来品,可是近些年来在国内颇为受宠,年轻人争相追逐,商家也着实赚了一笔。情人节一到,满大街是一对对神情亲昵的青年男女,西餐厅更是人满为患,单身汉和单身姑娘们这一天晚上都不好意思出门。这人比人啊……
一方面是大街小巷双双对对,另一方面是“情人”这个词汇在我们这个社会却从来都难登大雅之堂,遭遇着口诛笔伐。这里面的奥秘正是东、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念差异。情人节据说是起源于古罗马时期一对恋人的凄美故事,情人是真正爱恋男女的美称。在西方人心目中,情人就是爱人,情人的英文LOVER就是在LOVE(爱)后面加上R的人格后缀,爱人就是情人。但是在东方,却把爱人和情人分得非常清楚,爱人是正常的婚姻关系,情人是不正常的婚外恋关系。当然,随着国门开放日久,现在的国人也开始慢慢把爱人和情人的概念混合起来,无数的丈夫也在情人节这一天给他们的妻子送上鲜艳的玫瑰花和巧克力,许多恋人在情人节这天举行婚礼成为爱人,当情人节到来的时候,就是天下有情人共坠爱河的时候……
然而沧浪总觉得,这样的一个情人节,跟风的太多,不过即时行乐而已,注重形式甚于内涵,更有些女孩子将它演变成了炫耀男友经济实力的机会。所谓爱情,沾染了太多的铜臭味!相比之下,沧浪更喜欢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七夕!它有的,是纯洁,是坚贞,是真诚,是希望……
小时候曾听大人们说:七夕那日晚上躲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在半夜十二点时就能听到七仙女跟董永说的悄悄话。结果,悄悄话没听到,倒是那晚下了雨,自己还感冒了。儿时的这段经历让我每年一到七夕就会充满期待,心里荡漾着异样的情愫。毕竟,我那么向往……
后来我又听说,到了七夕会下雨,那是牛郎与织女相会时激动的泪。长大后,接触到了秦观的《鹊桥仙》,被“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感动得一塌糊涂;邂逅了杜牧的《秋夕》,被“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勾起了美丽的回忆……于是,尽管现在经历着这热热闹闹的情人节,却仍是觉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对东方爱情最好的诠释!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里,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们经常在这一天在后花园里摆下香案,向织女乞求美满姻缘。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美满甜蜜的婚姻和得子。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的面点,各地风俗不一。各种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象要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然后大家一面观赏着遥远的夜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
七夕还有一个美丽的别称——“星期”,就是牛郎、织女二星在七月七日这天会合,因此得名。王勃的《七夕赋》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根据相关典籍记载,民间的七夕庆祝活动后来已发展成地区聚会,成了全民性的节日。每逢这一天,来自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齐聚一堂,张灯结彩,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只可惜,如此盛况,今日之国人已不复见!
当然,在沧浪看来,不管是我们中国的七夕节,还是西方的情人节,都是给情侣们表达感情的日子,也就只是个节日,只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浪漫的氛围而已。其实,对于浪漫的人们来说,每一天都是他们的情人节;而对于缺乏浪漫细胞的人来说,这个节日其实就是强制他们比平时要浪漫些。如此而已。所以,要不要过这个节日全在自己,你想过,就会过得精彩;你不想过,也可以视若无睹!但不管在中国还是西方,爱情都必须忠贞、坚定、纯粹……

情人节让女性惊喜的七大妙招 七夕必看的十大经典爱情电影 从电影到现实:不老的爱情童话
爱情犹如手中沙 因为我无法不爱你
盘点《聊斋》中最经典的八大爱情故事
更多精彩 点击欣赏 水浒那些事儿
乱弹·水煮
谈爱·说情 锐评·杂谈
见闻·游历
(沧浪文字,版权所有,转载必究!联系QQ:2452475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