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论坛”、论坛首页、“坛聚焦”、博客圈首页“争鸣”推荐
《京华时报》7月9日报道(记者彭科峰张巍华实习生刘长王波):吉林一女生考上北大后,全家人决定在北大附近租房4年陪读。前天下午,这样一份求租广告张贴在北大校园后,引发了北大学生的热议。教育专家称,父母对孩子过分依赖。
前天下午5点左右,一份写有“因女儿考上北大,全家求租住房,欲长期租住”的求租广告出现在北京大学西侧的学五食堂附近的公告栏上。这份用A4纸打印的广告一共张贴了16份,并附上了联系人的姓氏和电话。
昨天上午,记者联系上广告上所写的“联系人”黄先生。黄先生称,他并非考生的家长,考生的家长是他所在公司的一名经理,他只是代发广告。他说,经理来自吉林,在京工作,其妻留在吉林陪女儿读书。黄先生表示,今年因女儿考上北大,其经理想全家搬到北大附近居住,“经理主要是想陪女儿上学”。
黄先生说,经理要求房子在北大校内或西门附近,“离北大越近越好”,同时房子得是两居,面积在80平米左右,最好为精装。他说,如经理满意,可签订4年长期租赁的协议。他称,其经理这样做是要给孩子最好的生活环境,能更好地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但他拒绝透露求租人的具体信息,只称这名考上女孩将在北大就读。
这举家陪孩子读北大的父母恐怕要被称为最“牛”的陪读了!
在中国,“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最易引发家长共鸣的一句话,相比于国外家长对孩子独立能力的放手培养,中国父母们的保姆心态和由此演绎出的一系列令国外家长瞠目结舌的行为恐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不可磨灭的一页。
中国的父母们对孩子的教育高度重视,为了孩子的前途,从胎教、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毕业找工作,全程参与,一手包办,为孩子计划了他们认为最好的人生道路,始终把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不舍得让孩子去经历人生的风雨。由此,培养出了被戏称为“草莓族”的新一代“小皇帝”、“小公主”。今日社会对80后、90后自私、不负责任的评价固然有失偏颇,但也非空穴来风。尤其是经历过中国社会变革的这一代父母们,更深刻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于是,为了让孩子能读好书,能顺利通过高考,有的家长甚至辞掉了工作,专门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孩子只负责读书,其他一切事务均由父母操心,如此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能是我们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吗?不被讥为“垮掉的一代”就很宽容了。
如今,陪读甚至陪到大学来了。其实,早已有父母陪子女读大学的报道,这已不是新闻。然而,像《京华时报》报道的这一家都来陪读的,倒确确实实是闻所未闻。父母为了孩子在学校附近租房,安营扎寨打持久战,固然让人感叹父母苦心的可敬。然而,对于这样一种培养子女的方式,却实有商榷的必要。
究竟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还是父母离不开孩子?这“草莓一代”固然是生活自立能力低下需要父母,但父母全家陪读,真有这个必要吗?且不说这样对孩子的将来是有害无益,就父母的用心也是值得推敲的。
中国的家长爱讲一句话:我是不行了,希望全寄托在你身上了。中国的父母们往往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代为完成。也因此,父母其实已经对孩子产生了深深的依赖,自己可以苦一些,累一点,但为了孩子,值!这样的心态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不公平的,也是畸形的,孩子怎么能承受父母这样愿望的重压呢?
这份求租广告同样也引发了北大过往同学的围观和议论。中文系的一名吴姓同学说,家长陪孩子来校报到是可以理解的,但全家安营扎寨四年不走,实在不妥,“孩子也该自立了”。北大物理系的大二女生张同学称,她也曾听说有父母过来陪读的,但多数是因病,像这样从大一开始,举家搬迁来北大陪读的,还是第一次听说,觉得挺奇怪。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刘秀英表示,家长的这种行为说明父母的心态存在畸形。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后,每个家庭对自己的孩子都很重视。这对租房的父母更是把全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缺乏自己个人的空间,所以等孩子考上大学后,父母出现失落心态,于是采取这种方式,继续依赖孩子。刘秀英建议这对父母,要个体独立,建立自己的个人空间,否则反而会给孩子增添负担。
我们希望:中国的父母们能理智地面对这个问题,毕竟,最“牛”的陪读,这样的事情不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可喜可贺的进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