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这组文章献给这个城市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这万众思乡的时刻,在新浪“我记录2008”第一阶段活动将要结束的时候。回家,游子心头沉沉的期冀啊,听到了那忧伤的萨克斯风了吗?听到了那车站里长鸣的汽笛了吗?你可曾看到,我已背上行囊,踏上归程……
向下的青春
想记录这个群体的生活,这个蜗居在城市郊区的大学毕业生群体。这个群体的队伍在逐年扩大,愈发达的城市,这个群体的规模也越大。他们有学识,有文化、有独立的价值判断,但绝大部分都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些人大多出身于一些低收入甚至为读大学欠下外债的家庭,为读书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他们,当然希望至少能收回成本,更不能回去让村里人笑话,于是,他们选择流落在郊区的农民房和城里的城中村,苦等机遇的垂青。
有社会学家把这个群体命名为“新失业群体”,对于这个群体的人来说,最难过的倒不是生活的艰难,每个月有几百块钱的收入不是很难,吃的差些穿的差些也无所谓,周围污水遍地也能忍受,惟独面对渺茫的前途,让他们很难受!
和在平均社会生活线下的群体相比,他们内心的冲突和煎熬或许更激烈、更痛苦。开始的时候,没有工作,他们觉得是自己的机会没把握好,毕竟,同学中间也还是有人找到工作的,甚至有的很不错。但是,当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自己一样时,心底里的疑惑与不满便与日俱增,网络于是成了他们的最爱,谩骂成了发泄的最佳方式。
我们的社会是“向上”的,可是,他们的青春却是“向下”的。青春本来也应当是“向上”的,本来应当与希望相连,保持蓬勃向上的势头,保持活力;可他们难堪的处境却无奈地让青春成灰:他们连一份像样的工作都难以找到,更遑论向上流动的机会。这样的青春,只能体味更多的苦涩与无奈,只能是从希望到失望,甚至是绝望!
每一年的春节,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能选择留守,将自己一年中挣的钱的绝大多数寄回家,在那张沉甸甸的汇款单上写下:我一切都好,爹娘放心!回到蜗居,再放纵自己的眼泪与忧伤……
不相信宿命,却要相信命运,命运注定他们只是一群生活在城市边缘的特殊的群体,他们有怨有悔,却仍然坚持着,因为心中还有梦想,因为他们渴望明天,他们渴望光彩地回家!

恳请朋友们拨冗对本文以及下面的文章进行评论,支持渴望“回家”的城市边缘人们,谢谢!(请不要少于6个字)
【城市边缘人】回家的渴望
【城市边缘人】漂,还是回家?
【城市边缘人】在城市中奔跑 【城市边缘人】走在回家的路上
【城市边缘人】何时双照泪痕干
【城市边缘人】回家因为没有爱
【城市边缘人】今年春节不回家
【城市边缘人】他们只是过客
【城市边缘人】他们也是主人
【城市边缘人】那一年我没回家
【城市边缘人】心灵的荒漠
【城市边缘人】卖花的小姑娘
【城市边缘人】如果还有明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