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象无形——以京剧《贵妃醉酒》论梅派中和之美

(2008-08-23 09:47:15)
标签:

大象无形

以京剧

《贵妃醉酒》

梅派中和之美

大二论文集

京剧

文化

杂谈

                                  大象无形

——以京剧《贵妃醉酒》论梅派中和之美

作者:徐林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2008级戏剧戏曲学专业研究生

本文是博主转载的正规论文,他人请勿转载,抄袭。

 

   内容摘要:中和之美是梅派最本质的美学风格,是梅派成为当代戏曲中的佼佼者,本文从多方(如唱腔身段等)阐述梅派的中和之美及其深刻的(以《贵妃醉酒》文化渊源,以及在当代有何意义。

   关键词:中和之美  大象无形

 

    梅派艺术之于中国京剧,任何一个流派都不能与之其提并论。人们惯于以“雍容华贵”来形容其表演风格。以来“珠润玉润”形容其演唱意境,其实这都不足以展现梅派美学特征。因为梅派将无数艺术精华浑融巧妙地汲取,达到其它流派难以企及达以的地步。从某种意义上说梅派艺术表演的美学风格在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中,最接近我国传统美学的至高境界——天人合一。

    黄佐临先生曾在1962年就以梅派为例研究中国戏曲的写意戏剧观,及至1981年,发表著名的《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戏剧观》引起戏剧界巨大反映。曾有一段时期,中国生发出“三大体系”说,将梅兰芳艺术表演体系列为其一,当代戏剧批评家廖奔一针见血的指出:“而事实上这里的‘梅兰芳体系概念’已经被偷换成了‘中国戏曲体系’的内涵。这样才能得出它是‘综合性’的特征定性。”①随后“三大体系”说逐渐黯淡,其原因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外。不作详述。但是,为什么将梅派推举上世界戏剧体系的高度如此深入人心,甚至引发略有盲目的追捧?这说明梅派的表演美学风格,已深深植入一个民族的艺术血脉,崇高的艺术流派应该有崇高的艺术地位,但不应随意赋予其戏剧体系的桂冠。本文便详细探讨梅派美学风格,在当代戏剧中究其怎样的位置。

   戏曲中的流派如何形成呢?刘心化所记述的条件中有两条值得注意“其次,要有不同于别的流派的,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第三,要有带有自己表演艺术的独有的一批剧目,即便是传统戏也要有自己的特点。②由此可见,博大精深的梅派的美学风格不会固定的表现在某一出剧目或某段唱腔中,而是渗透到它的所有经典代表作中,通过演出过程传达出来。而作为“梅八出”之一的《贵妃醉酒》可以将梅派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至今仍被传唱。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京剧《贵妃醉酒》入手,剖析出梅派精髓——中和之美。

何谓中和之美,即《论语》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名法而不议”“天何言哉,万物生焉”;即《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同在而万物与我为一”“不乐生”“不恶死”;即《老子》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开,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③;即《周易》中的“耦两”观念,阴阳相济,“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原,水火不相射,八封相错”④。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在艺术中则表现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而梅派,无疑在当代京剧流派中最能表现中和之美。

一、       精雕细琢,归于天然:唱腔身段

    京剧《贵妃醉酒》是梅兰芳中年之后,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代将前人作去芜存菁赋予梅派特色的作品。此刻的梅兰芳,经过青年时代编练《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历史神话题材剧目,以及《邓霞姑》《一缕麻》等时装新戏两大阶段,心中已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贵妃醉酒》虽然剧情十分简单,仅仅表现贵妃失宠的借酒消愁过程,却通过一招一式,唱念做舞,塑造了成功的贵妃形象

    有一种说法,“梅派”即“没派”。欣赏梅派唱腔,心旷神怡的同时很难描绘它的特色,决不是因为梅派平庸,而是梅派演唱风格已斟于化境,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程度。不及程派之幽咽冷艳却自然天成地表达人物内心之忧怨;不及荀派之俏丽活泼却能生动地刻出人物一颦一笑的悲喜之情;不及尚派刚健挺拔,却自有女性一番风流妩媚。《贵妃醉酒》中,无论是前面的[四平调]还是后部的[二黄]皆不温不火,不焦不燥,不蔓不枝,不靠怪腔高腔取悦观众,甜美温润,晶莹素洁的娓娓道出杨贵妃之高雅性格及心态。

    戏曲演唱的境界通常被划分为三种:喊戏——唱戏——说戏。“说”是一种和谐至极,宛若天成的自然境界,并不刻意粉饰,惟热观众不理解,而是悄然打开观众心灵,吸引情感,强化感知,最终达到共鸣。

表达贵妃之喜,喜之极至,不是快节奏的[流水]或[快板]而是一段悠扬动听的[四平调]内心故作压抑的喜悦反而情不自禁的传达给每一位观众。这段“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打破板腔体惯用的“七字句”“十字句”格式,新颖与传统水乳相融。“虽大多数仍保持上下句格式,但比较灵活自由。也使唱腔更富于变化,易于突破,便于创新。”⑤中和之美并非表现沉寂静默,而是在不断变化中保持新鲜的生命力“穷则变,变则面,通则久”⑥。这一段[四平调]之所以成众后世唱腔难以超越的高峰,正在与蕴含了“中和”之变。

    表达贵妃之怨,怨之至不是嚎啕顿足,而是在高贵雍容下唱出满怀凄切,节奏如怨如诉,哀怨动听,行云流水一般而不失端庄大度。“杨玉环今宵如梦里,想当初进宫之时,万岁是何等的待你,何等的爱你,到如今一旦明夸暗弃难道说从今后两分离”怨恨与舒缓相融,悲切与优美相契合,及至最终感叹:“恼恨李三郎,竟自把奴撇,撇的奴挨长夜。去也,去也,回宫去也,只落得冷清清独自回宫去也。”绵绵余味无穷,口步齿噙香,使观众在清新旷远中感受无限失宠的遗憾。可见《贵妃醉酒》的唱腔不追求风风火火突如其来的华丽高亢而在清微澹远的幽静中柔和的表达人物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观众,达到“音声相和”之美。

    梅兰芳大师将青衣花旦所长经过提升之后创造出京剧中的花衫行当,必定受到齐如山、王瑶卿等艺术家和昆曲的影响。《贵妃醉酒》最为梅派花衫戏的代表作之一,载歌载舞,其身段看似缓和简单,实则削尽冗繁,辞约义丰,沉淀着丰厚的艺术成就,渗透着梅派的美学风格——耦两与对称,相反相成,若即若离,最终达到中和之美。

   随着[四平调]的过门,贵妃右手持扇,左手端玉带从容出现,一个步伐,一个眼神,一个甩袖都与板眼暗中相和。梅派身段表演最忌扰乱节奏,快一板则太匆忙,慢一板则太迟疑,总与节奏相应。欲走向前,先向后方撤步,欲向右,先向左,欲奔左,先向右。贵妃的众多表演都是相友相成中寻找最佳平衡点。同时给予观众对称得和谐之美。如贵妃出场后,将扇交付左手,右臂与右腿同时探出,既而左腿右撤,右腕甩袖,在背后轻轻弹出,身体微倾,眼神随之一亮,接下来的动作,与其完全相似,只不过变换了方向。再如演唱至“出转腾”,右手持扇齐耳,左手是兰花指指向左上方,身体亦微倾,随后两手画圆弧形,左手再次指出;而下面的“又早东升”,左手持扇齐耳,右手作兰花指指向右上方,身体半蹲,两者恰恰相呼应。还有场面,贵妃突闻圣驾来到,已有几分酒意,内心惊喜却身不由己。醉步摇曳,醉态可掬,八个宫女排成两列两厢随贵妃“唉”字唱腔一唱三叹,满腔喜悦与埋怨与委屈及复杂情感惧蕴藏其中,其步伐随板眼整齐有规律的向右迈五步,又向左迈五步,听力士“奴才乃是诓架”随一声惊怨与失望的“呀呀啐”一排九人向左倒下,又直身向右倒下。整个表演过程美仑美奂,如风摆杨柳,清新瑰丽,如“清水出芙蓉,天然之雕饰”,如画中“点画之间,皆成妙境”,构成一幅和美流畅,沁人心脾的表演场景,展现梅派之大雅风范。至于两次卧鱼闻花(梅派专人多两次也有表演三次者),两次唱起“你若是不随娘娘心,不称娘娘意”,如此例子不胜极举,观众不自觉之中感受到对称带来的和谐。

    究其根源,正是由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周易》中的“二二为耦,非覆即反”观念,前文提到,梅派艺术和以深入一个民族的灵魂,因为它汲取了太多的中国美学风格,无形之中与中国观众相感应。《易经》六十四中,每两构成一组,或是覆卦(又称错填充,如乾与坤),或是反卦(又称踪卦,如屯与蒙),覆卦阴阳相对,反卦则是两卦呈旋转对称即180度对称。由此衍发出生生不息的“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细蕴交感,变化无穷。”(宋、朱熹)构成中国人温和和敦厚,淡雅悠远的审美品位,潜藏在每一代中国人内心,而《贵妃醉酒》正出发了这种美学根基,引发了观众审美愉悦,成为戏曲经典。

    这正是梅兰芳作为一代艺术大师的作出的贡献,“观众灵魂深入有上天埋下的珠宝,艺术家正是要千方百计得让这些珍宝闪亮,使人类的精神不坠落,不溃散。”⑦梅兰芳大师经过一番精雕细磨后,使艺术精髓毫不晦涩的流入观众心中,乃是“此中国有真意,欲辩已知言”之极至,使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衰而不怨,怒而不伤:梅之意境

   齐白石曾有一句著名的美学论断:“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同;太似则为媚俗,不似则为欺世。” 而且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境界有相通之处,梅兰芳曾与齐白石交往其表演艺术中必然融入不似之似,虚实相同,蕴藉唯美的思维。

    统观京剧《贵妃醉酒》可以发现,梅兰芳大师为观众展现出一幅何等清高典雅,即使人情感起伏的画。杨贵妃风华绝代,喜则沉百落雁,怒则凄楚动人。将人物内心清晰地解剖,却毫不过火,恰到好处的拿握着分寸,反而使贵妃心态如“犹报琵琶半遮面”一般,酸酸楚楚得流露出来,更加扣人心弦。

试将梅派风格与同时代其他旦角流派作比较,相比之下,程派则似太悲,荀派则似太俏,尚派则太似烈,梅派令人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心灵的升华。正如徐城北所言:“貌像、音像、做像(直主意像)齐头并进,融为一体,造诣炉火纯青,守法出神入化,不用‘技巧’就是最大的‘技巧’,难‘抓’的特点,就是最大的特点。”⑧若将梅派与同时代众多的生行流派进行比较,可以明显的看出,梅兰芳所代表着京剧艺术的审美对象由生向旦的历史性的转变,谭鑫培时代让位于梅兰芳时代。

    通过《贵妃醉酒》,我们可以挖掘出梅派被历史青睐的原因。首先,梅派的中和之美,恰能体现出女性似水的本质。《贵妃醉酒》一剧中的杨玉环,贵而娇,娇而媚,媚而美,美而醉,醉而悲,悲而怜,怜而凄凄惨惨切切,总体表演风格妖娆幽雅,不欲意煽情,巧妙的克制情感,正与中国传统美学元素思想“哀而不怨,怨而不伤”相吻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向来含蓄曲折,不崇尚轰轰烈烈,正如《易经》之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无论是人的生存还是艺术的制造,都要经历一番酝酿积累,但不可过于“高亢”,否则将“有悔”;而至高的境界,则是“群龙无首”,天下祥和。艺术已达到厚积薄发,无限自由的水平。观众从《贵妃醉酒》体会不到任何程式规范带来的束缚,中和之美便是艺术在无声无息中自在的成长,与观众心中的中和之美相沟通。“要美得委婉深沉,美的有层次和分寸,要美在内。这一种要求,老生和花脸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达到的。”⑨“中和”正是梅派的长期独占鳌头的原因。

    其次,真正高层次的戏剧流派永远从时代中汲取鲜活因素。以“中和之美”的变化不断来丰富自己。从《贵妃醉酒》中,我们能感觉到梅兰芳没有一招一式的传流,而每一招每一式也融入自己的创新,这种“变则通,通则久”的转变也是在谨慎细微,小心翼翼中进行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如鸿蒙初僻一般,天日高一长,地日厚一丈,最终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存,与鬼神合吉凶”⑩确切来讲,梅兰芳大师使《贵妃醉酒》不仅与传统审美心理相合,也与当代审美变化相合。

 

  在当今审美日举益多样化,广泛化,复杂化的社会,《贵妃醉酒》究竟有何意义?梅派的“中和之美”应获得怎样的定位,答案便是,梅派的美学风格,代表着中国人传统的从容心境,永不埋没。于丹认为“时下的流行歌曲,生生死死不少见,但是从容不迫很少见。也就是说,今天的情已少了那样一种静听苹果花开,细数桂花声落的细致心境。”⑾因此梅派之美,能够在每一出经典代表作中,启发当代每个人的心境,这种中和之已达到“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的境界,启发着当代社会对于传统的回归,启发着人们追求中国艺术本应源远流长的“中和之美”。

 

 

①   廖奔:《廖奔戏剧时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24页。

②   刘心化:《戏迷陶醉录》,同心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55页。

③   邹荣学:《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谆——浅谈戏曲唱词的抒情特征》,载《戏文》2007年第5期,第44页。

④   庞钰龙:《全本周易》,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年3月版,第11页。

⑤   贯涌主编:《戏曲剧作法教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1月版。

⑥   :同④,第7页。

⑦   余秋雨:《观众心理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7月版,第5页。

⑧   徐城北:《梅兰芳与二十世纪》,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36页。

⑨   :同⑧,第3页。

⑩   同④,第3页。

⑾于丹:《于丹·游园惊梦》,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7年11月版,第28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