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作业

标签:
杂谈 |
分类: 游学加拿大 |
2012 11 26 晴转小雪
今天是豆豆上学第二周的周一,她终于带回作业来了!
原来,他们班要进行一个重要的活动,叫做Campaign I , 目标是设法筹资1000加元,帮助为他们学校两个贫困学生家庭度过一个温暖美好的寒假(即圣诞假,半个月)。这事从上周就开始张罗了,这周一presentation终于做完了,这事又成了主旋律。全班孩子做了分工,有的写方案,有的给家长写信,豆豆说她愿意做海报。各科老师都非常支持他们的活动,法语老师说可以给家长写一封法语信,当时就有孩子说,我妈不懂法语。豆豆说她当时心里想:“唉,我妈才刚会英语……”被帮助的这两个同学并不在他们班,这个活动是对他们保密的。
海报在学校已经画了一半,回家画了一会儿就完工了。
主要文字:
Campaign I
We need to raise $1000 to provide 2 Centennial P.S. families with some warm clothing and enough food for nice family meal during the winter holiday.
(我们需要集资1000元,为Centennial公立学校的两个家庭提供寒假期间所需的御寒衣物以及足够的家庭用膳。)
We are powerful! (我们是强有力的!)
We can make a difference! (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Can you help us? (你能帮助我们吗?)
除此之外,老师还列了长长的食品购物清单,让家长帮助估算价钱。为这事儿,我和豆豆忙了一个多小时。幸亏近来购物的小票我都留着,柴米油盐的价格都有据可查,否则我们初来乍到还真不好估计。最后豆豆算出是60多加元,和同学们上课估计的数字差不多,这才满意了。
接下来,孩子们还准备办一个类似跳蚤市场的活动,老师说是white elephant sale(white elephant大概相当于我们说的鸡肋吧),卖东西挣一些钱。然后写信给家长们再募捐一些钱。等有了钱,他们准备周四去附近的一个大型食品超市为那两个家庭购物。
看到这样的作业,听到孩子们的这些计划,我又不禁颇多感慨。很多次,看到世界名校拒绝中国高分学生时提到的一个共同问题都是: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现在想来,这种现象绝非偶然!
试问,我们从小到大何曾做过这样的作业?
关于社会责任感的话题,有几个家长老师提到过?
更不要说利用大好的上课时光去身体力行了!
与此同时,我们的孩子在干什么呢?
上课、作业、课外班!
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好工作……
从来都没人教过甚至没听说过的东西,能不缺乏吗?!
再看看这边的大学生。插入微博。
有网友问豆豆学校是否上数学课,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这边的老师基本不分科,除了法语、音乐之类比较特殊的课程,其他课都是由同一名老师讲授的。
今天豆豆讲起数学课上的一个场景。
老师问,早上九点上班,下午四点下班,每天共工作几个小时?
豆豆心里早有了答案,但没说话,这时就听有一批人说6小时,另一批人说9小时,只有一两个说7小时。这要是放在她原来的班上,大家只需反应1秒钟就能说出答案,说错的顶多一两个!
老师接着问,每周工作5天,那么一周共工作多少小时?
这时,同学们纷纷拿出计算器。这让豆豆很不理解。
这么简单的题,放在中国还不得全班异口同声立刻喊出35啊?!
豆豆说,估计这里的小孩都不会背乘法口诀表,他们算什么都要用计算器!
不禁想起李开复在一篇文章中说,他生活在美国的女儿小学毕业了还不会被乘法口诀,看来这真不是特殊情况!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小孩的基本功扎实吧?拥有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这似乎也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网友一起长大(新西兰)在一篇博文中说过,完美的教育应该是70%的西方教育方式+30%的中国教育方式。
蒋佩蓉老师说,在国内上学,回家就尽量让孩子放松,让他多关注一些其他事情;在国外读书,回家就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用灵活的家庭教育补足学校教育的短板。
非常喜欢佩蓉老师这样的人,因为他们从不抱怨,永远身在当下做着最具建设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