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读书会第18,19,20次活动

(2012-05-06 22:05:15)
标签:

教育

分类: 心灵成长互助读书会

2012-5-6 晴

 

最近有些忙,突然发现竟然一周没有更新了。

读书会的活动还在正常进行。大家读书热情挺高,有点时间就见缝插针地一起读一两章,现在我们已经读到《少有人走的路》最后一部分《神奇的力量》,估计再有一次就能读完此书。接下来,我们就要读《与神对话I》了。

 

18,19次活动每次都只有一个多小时,我们一起读完了《少有人走的路》第三部分《成长与宗教》。看到这个标题,玻璃觉得自己恐怕读不下去,因为她对宗教、神灵之类的事情完全没有感觉,或者可以说是完全排斥的。然而,一页还没有读完,大家就发现我们对宗教的理解过于狭隘了。

我们认为,拥有某种宗教信仰,就意味着要相信某些神灵,加入某个信徒组织,举行某种宗教仪式。……我们容易把宗教过于简单化和单一化,正因为如此,某些事实令我们大惑不解,比如,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为什么都以基督徒自居?为什么和某些经常做弥撒天主教徒相比,有的无神论者更能遵守宗教的道德规范。”

这让我不禁想起,一次玻璃对说我说:“你不是党员,可我觉得你比很多党员都更像党员!”

《非诚勿扰II》里有一句流传颇广的台词:人活着就是修行。言外之意是,不论你是否加入什么宗教、组织或者党派,这一点都是一样的。而修行则必须有原则,那又是什么呢?

 

所以,这里的说的宗教其实就是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规律和本质的特定看法和信念。比如你觉得世界一片混沌所以应该及时行乐;或者认为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只有残酷无情的人才能成为强者;或者你相信世界有隐形的法律,善恶最终得到报应……

 

 

斯科特说,“一个人的宗教信仰或世界观,只有局部属于意识思维层面”,“形成宗教思维的基本因素来自我们的家庭,父母是我们信仰的根植者。他们的影响,不仅在他们的话语,更在于他们处事的方式。”

今天读书的时候,一个会友说某次看到豆豆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4人秋千玩得十分开心,不久来了其他小朋友站在一旁看他们玩,不一会儿豆豆就对她的朋友们说:“咱们去玩别的吧,别人还等着玩这个秋千呢!”会友们觉得,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在没有任何人催促要求的情况下主动让位还是挺难得的,于是问我是不是特别跟豆豆说过这事。我说没有说过什么,但一直是这么做的,有什么东西都是大家轮着玩。记得四岁的时候豆豆回姥爷家,她特别喜欢玩秋千,但有时上面有人她就得等,常常是等很久人家也不让,她挺气愤地说:“为什么这里的孩子不知道轮着玩?!”这说明早在她4岁的时候,“轮着玩”的基本“世界观”就已经初步形成了。

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斯图尔特总是“相信世界上有一个邪恶的上帝,他会各段我们的喉咙”,可是他不明白他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因为他的父母是基督教徒,他们常说“上帝是爱芸芸众生的,我们也要去爱上帝和耶稣,而且爱无所不在。”

然而,他从小却“几乎天天挨打。皮带、木板、扫把,都是父母教训我的工具。不管做错什么,我都会挨打。他们还说,每天打我一顿,可以让我的身体更加健康,而且能促进我的道德修养。”

可见,当父母的言与行发生冲突的时候,真正对孩子产生影响的会是其行。“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就像是神和上帝,父母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间的至高法则。”

父母充满爱心,孩子成年后就会觉得整个世界充满爱和温暖;父母言而无信、睚眦必报,孩子成年后就会觉得世界充满邪恶。“从小得不到关心的孩子,长大后就会缺乏安全感,对世界和周围的人充满戒心和敌意。”

 

再一次感到,为人父母,责任重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