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与真爱——读书会第13次活动
(2012-04-08 21:32:23)
标签:
教育 |
分类: 心灵成长互助读书会 |
2012 4 8 晴
曾在微博中看到这样一段话:
@生活小智慧:她会无理取闹,她会唠唠叨叨,她会流泪,她会跟你争吵,她会拿分手说事,她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想看看你是否还在乎她,是否还关心她,是否还心疼她,是否还会哄她,是否还会逗她,是否还会惯着她,之所以试探你,是因你没有给她信心。
我让读书会的朋友分析。朋友们有的说这个“她”缺乏自信,有的说她自我价值感低。
我当时给这条微博的回复是:
信心不是别人能给的!全得靠自己给。最要命的就是这种人,自己的问题不向内找原因,还老是抱怨外界。表面上还搞得期期艾艾的,好像自己是个受害者!
今天我们读到《少有人走到路》中《依赖性》一节,我发现作者斯科特把这个问题说得十分透彻。
恋爱中常听到一句动人的话“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我们通常将这句话解释为爱,但斯科特认为,这句话描述的不是爱,而是过分的依赖感。
“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善,以致无法正常生活,这就构成了心理学上的依赖性”。
“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只是苦思如何获得他人的爱,甚至没有精力去爱别人,如同饥肠辘辘者只想着向别人讨要食物,却不能拿出食物帮助别人。”
这种人不论跟谁交往,都会过分依恋对方,“爬藤一样把对方越缠越紧。她逼迫对方向她表白感情,与对方寸步不离。她告诉对方:‘我非常爱你,所以一刻也离不开你。’”她的束缚让对方喘不过气来。
不肯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宁愿牺牲亲人的自由和感受,其实质是非常自私的,却往往打着爱的旗帜。这会导致对方常常处于纠结状态,一方面他们能体会到自己内心想要冲出牢笼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又觉得对方是爱自己的,所以对自己的真实感受有很强的愧疚感。
在恋人之间,由于双方都是成年人,想清楚问题所在的几率还高一些。在亲子之间,这种消极依赖性的破坏性则更强。当父母自身的价值感不强时,他们很容易将子女作为依赖的对象,像藤一样紧紧缠住对方。年幼的孩子虽然感觉很难受,但他们很难区分依赖与真爱的差别,以为天下的爱就是如此,只能在纠结中成长,并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斯科特说,消极性依赖患者往往“在童年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终日与孤独和空虚为伴。他们觉得没有资格得到别人的爱。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深深地怀疑,所以长大以后,他们不顾一切地寻求他人的爱,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他们尽可能维系同别人的情感关系,宁愿牺牲对方的独立和自由。这样一来,更容易时彼此的关系出现障碍。”
所以,只有自己圆满了,你身边的人才会更幸福快乐。爱人,首先要爱自己——让自身得到更好的成长。这时,你给予别人的,才更可能是真爱,而不是打着爱的名义的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