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病上学真能锻炼毅力吗?(三)
(2010-12-25 13:04:31)
标签:
教育 |
分类: 豆妈视点 |
在前两篇文章中,我们说到毅力的两个要素,即目的性和自觉性。毅力的第三个要素则是持久性。前两个要素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一定人人了解,但第三个特征持久性则是尽人皆知的,也往往是我们最为追求的部分。
但事实上,这三个要素缺了哪一个,其结果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毅力。
第一种情况:一个人在毫无目的的情况下,却能自觉克服困难不辞辛苦地长期坚持做一件事。
有这种人吗?即便有这也不是毅力,而是有病——强迫症外带自虐倾向。
第二种情况: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在非自觉自愿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付出很大努力长期坚持做一件事。
我们要求孩子去做从而去磨练其毅力的,很多情况就属于这一类。这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但这是毅力的表现吗?
有一个极端的例子大家可能都听过。有个男孩,从小妈妈就对他要求很严格,也给予很高希望。孩子也十分配合,学习努力,成绩出色,后来还如愿进了哈佛大学。然而当他终于取得哈佛的毕业证时,却选择了结束生命。在毕业证旁是他留给妈妈的遗书:妈妈,你的目标我已经帮你实现了。现在我终于可以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大意如此)
在这个例子中,男孩的目标是什么?获得哈佛的毕业证吗?不,那是他妈妈的目标。他的真正目标是获得妈妈的爱和认可。
男孩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持久性显然毋庸置疑,但他的行为具备自觉性吗?表面上看是的,她母亲并没有天天逼着他学习。但是,他认为他有其他的选择吗?我感到在他的心里他别无选择,因为获得父母对自己的爱和认可是孩子心中最为重要的命题,从婴儿时代他们就深知这与他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因此,当我们考察孩子在某事的自觉性时,一定要看到他们是否认为自己还有其他选择。如果没有选择的自由,即便是在无人督促的情况下坚持某事,也不能说其行为具备了自觉性。
我一直在强调一定是当事人自己认为是否还有其他选择,而不是事实上他们是否还有其他选择,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的某些行为或情绪从小不被接纳,甚至总是被扣上负面的帽子,长大后,他们也不容易接纳自己这方面的行为、情绪或想法,即便在别人看来还有万千选择,而他却根本想不到,或者其他想法才刚刚在脑海中露头,就被自己掐灭了。
我举这个极端的例子,只是想凸显自觉性、选择性在毅力中的作用。并不是说反方朋友……
各位朝我拍砖时还请手下留情啊!
那么,毅力究竟能不能培养?要不要磨练?
答案还是肯定的。
毅力三要素的第三种组合是,具备目的性和一定的自觉性,但持久性难以保证。
我觉得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培养、磨练才找到用武之地。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小孩学琴。
听到别人奏出美妙音乐,孩子产生愉悦感受,进而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音符的主人,享受演奏的乐趣。于是毅力中的目的性就具备了。有了美好的愿望,一般开始也都有学琴、练琴的自觉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练琴的枯燥性、高度困难性变得越来越难逾越,于是持久性倍受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和锻炼的毅力呢?
首先要确保,不论孩子决定坚持还是放弃,你心中都能接纳。这是孩子进行自由选择的前提,也是保证你的作为是帮助而非伤害或摧残的前提。
然后,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强化其目标,比如带孩子看演出,加深其对音乐的向往之情;比如创造机会让孩子参加演出,让她在掌声中感受成就感……
再者,就是寻找适合孩子的学习节奏,帮助他或者教会他分解任务,让看起来不可逾越的困难变得小些……
当目标更明确,困难变得不大么大,孩子的学习的意愿就会增强。这时如果跟孩子提出蹦一蹦就够得着要求,孩子就容易接受,也愿意挑战自己的惰性。在持续的练习中,琴艺的进步又会促进自觉性和持久性,毅力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就会逐渐产生了。
如果抛开目的性和自觉性,只是单方面追求持久性,孩子所经历的则是折磨而非磨练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