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病上学真能锻炼毅力吗?(二)
(2010-12-25 10:11:39)
标签:
带病上学毅力接纳信任教育 |
分类: 豆妈视点 |
关于带病上学是否能锻炼毅力的问题,上回列举了正反方的观点,而且貌似都很有理。但在这个问题上究竟有无对错之分呢?
先接着听我讲豆豆的故事。
看到豆豆的焦虑不安,我问豆豆,如果第二天早上身体好了,是否愿意去上学。豆豆直摇头。问起原因,她忧心忡忡地说,如果去上学,就得补齐周一到周三的作业。平时她每天的作业时间在一个半小时左右,三天的作业没有四五个小时是不可能完成的。我跟她解释说,既然生病后连学都可以不上,作业当然也可以不做,跟老师说明一下相信老师会谅解的。但豆豆并不认可我的说法,认为“去上学就得交作业”是个必须遵循的硬道理。我问她有同学病假休了半个月,难道要补半个月的作业吗?她说那就不必了,但两三天的情况还是要补的。不管道理怎么讲,班里实际的情况就是这样的。这就是她认定的作业潜规则。
豆豆的焦虑不安反映了两个问题。首先,她认为病好了就应该上学,这是她应该遵循的一条原则。但同时她又认为,第二天上学就得补齐三天的作业,而这对于她显然是办不到的——大病初愈,又时值下午5、6点,不论从时间上还是精力上她都无法完成这项任务。这两条原则的矛盾导致了她的焦虑不安和无所适从。在她还不具备批判性看待规则的能力之时,能够想到的最佳解决方案就是,妈妈说她病还没有完全好,应该继续在家休息。
了解不想上学背后的原因后,你还觉得豆豆不想上学是懒惰、娇气或承受力差的表现吗?
如果这时豆妈坚持让她第二天上学,会有助于锻炼她的毅力吗?
回顾上篇中毅力的定义(毅力也叫意志力,是人们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一种意志品质。),我们再来看它的第二个要素,即自觉性。也就是说,克服困难的种种努力只有建立在自觉之上,才会和毅力搭上边。
了解豆豆不想上学的真实原因后,豆妈对豆豆说,虽然已经不烧了,但身体还是比较虚弱,干脆再休息几天,到下周一再上学吧。
豆豆一听这话,焦虑情绪一扫而空,整个人都舒展开了。
豆妈紧接着说,虽然不去上学,并不等于不用学习,妈妈要每天给豆豆上几节课,避免落下太多功课。豆豆兴高采烈地接受了这个条件。
接下来的几天,我每天抽空给豆豆上上课。在《豆豆的数学思维特点》一文中记录了我们上数学课时的情形,不难看出,豆豆当时学习热情高涨,由于心灵是舒展的,思路也是自由奔放的。虽说是上课,但基本都是在豆豆或倚或卧的姿势下完成的,我也不让她写书面作业,练习字词时就用指头在我手掌上画,我顺便还发现和纠正了她的一些倒插笔问题。
又到周末,豆豆清楚自己周一要去上学了,所以这个周末的作业是必须要完成的。那次老师发了大大小小很多篇卷子,她没去上学所以也没有卷子,于是打电话找小朋友,一个人到人家家里借卷子,然后自己去一家小店复印,之后第一时间把卷子给人家送回去,最后再拿着复印件回家写作业。写作业过程中,好朋友Sarah打电话约豆豆去她家玩,豆豆说:“今天我安排了很多事情,没有时间玩了。”这要是放在往常,豆豆还不顺着电话线就爬到好朋友身边去了!那个周末,豆豆做作业的时间累积七八个小时,光作文就写了两篇。而且,乒乓球训练、古筝课和秋老师的美术课,一个都没有落!
从这件事上,我再次深刻地感受到,当我们给予孩子充分的接纳和信任,我们所担心的“懒散”“娇气”“承受力差”等现象并不见得会发生,相反,孩子却显示出了更强的自律和承受力。
这时反方可能会问:
难道只要顺着孩子的意思就能培养出毅力吗?
难道坚强的意志不需要点滴的磨练和培养吗?
这与我们的阅历和经验不太相符吧?
在下一篇博文中,我们再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