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老师和想辅导孩子的家长
(2010-05-04 09:08:30)
标签:
教育 |
分类: 豆妈视点 |
2010-5-4 晴
我们经常在网上声讨应试教育,但假如让你来上一门课,你又会采取什么模式呢?我敢负责任地说,要是你没有特别强的改善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十个有九个仍会流回应试模式!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己从小就是在这种模式下长大的,这种模式已经渗入我们的血液了,事实上我们不大清楚非应试的教育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有时会有些想法,尝试几次就会发现比较难以操作、难以掌控、更难以完成既定的大纲要求,于是很可能发出感慨:“其实传统的方法还是有它的道理的!”
今天早上在萧愚老师的群里收到一份文件,是李跃儿的家长培训资料整理,其中用两个案例对比了两堂语文课的上法,既有实践价值又有理论高度,让我更加明晰地看到两种教育方法的区别。
如果家长老师读了会受到启发,这个分享就算实现自己的价值了。
易于生存的教育教学所使用的发生学原理(皮亚杰)
S-刺激→为孩子准备一个有意义的环境,让环境与孩子互动,使环境中的某项因素自然对孩子发生作用,也可以反过来说孩子注意了什么就是被什么刺激了。
A-个体→每一个不同的孩子在刺激的作用下,会产生发自内心的选择,这一过程符合于孩子的内在发展机制和他们先天的气质类型。
T-过程→孩子在选择之后,会产生一个属于自己独特气质和人格品行的不同过程,如探索、想象、感受、娱乐
R-结果→在经历过程后,获得探索的结果、想象的结果、感受的结果、娱乐的结果,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模式、学习的爱好、自信、良好的自我效能认知等。
案例:一堂语文课《杰克和碗豆》
S→引入,创造兴趣:有一个小男孩(不说话了,孩子马上感兴趣了)和父母及一头老黄牛住在一起……他们没有钱,父母叫男孩把牛卖了。
S→引入问题,小男孩碰到了一个老爷爷。
AT→过程:讨论 小男孩会怎么做呢,老爷爷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
R→结果
评价:不同结果的比较,引入下一环节的S(每人按自己的结果写一篇童话故事)
最终结果:最终孩子获得对于学习的愉悦、自信、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对未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和渴望。
应试教育使用的教学模式是:
前人的R→模仿→自己的R→前人的R (R:结果)
将R直接告诉孩子,并设计几种可能正确的过程,由孩子记忆思考,达到与前人一样的R。
T:老师讲述前人思考的模式,供孩子讲述、抄写、背诵、模拟思考的方式进行练习
A(个体)是不被关注的
课程结果:孩子按老师讲述的思考模式进行思考和解答,或者将老师的思考模式进行综合和延展,最终达到老师所需要的结果,猜想老师和需要的正确答案来找到正确答案。
孩子的结果:孩子获得照模式思考,猜想正确答案的能力很强,考试能力很强,分数高的短期愉悦,有限的自信。
案例:一堂语文课《杰克和碗豆》
S→事先提供书上的图画和文字,让孩子进行阅读,并让孩子无限敬仰书上的人物和课文
S→找出课文的生字,完成生字量的任务
AT→老师讲解课文的高妙之处,并写成条文供孩子背诵和记忆
R→孩子记会了规定的生字,无限崇拜或厌烦书中所描述的人物,获得写作的一种模式。
评价:无限抬高范例的地位,使孩子们觉得自己永远达不到课文的水平。
评价:审美→凡是写在书上的只能崇敬。
最终结果:最后孩子获得对于学习的厌烦,对记忆的痛苦,对文章所表达感受的麻木,和有限的几种写文章的固定模式,正确的识字能力,对未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担心和畏惧。
添加:
高尔基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