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给老师和想辅导孩子的家长

(2010-05-04 09:08:30)
标签:

教育

分类: 豆妈视点

2010-5-4 晴

 

我们经常在网上声讨应试教育,但假如让你来上一门课,你又会采取什么模式呢?我敢负责任地说,要是你没有特别强的改善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十个有九个仍会流回应试模式!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己从小就是在这种模式下长大的,这种模式已经渗入我们的血液了,事实上我们不大清楚非应试的教育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有时会有些想法,尝试几次就会发现比较难以操作、难以掌控、更难以完成既定的大纲要求,于是很可能发出感慨:“其实传统的方法还是有它的道理的!”

今天早上在萧愚老师的群里收到一份文件,是李跃儿的家长培训资料整理,其中用两个案例对比了两堂语文课的上法,既有实践价值又有理论高度,让我更加明晰地看到两种教育方法的区别。

如果家长老师读了会受到启发,这个分享就算实现自己的价值了。

 

易于生存的教育教学所使用的发生学原理(皮亚杰)

S-刺激→为孩子准备一个有意义的环境,让环境与孩子互动,使环境中的某项因素自然对孩子发生作用,也可以反过来说孩子注意了什么就是被什么刺激了。

A-个体→每一个不同的孩子在刺激的作用下,会产生发自内心的选择,这一过程符合于孩子的内在发展机制和他们先天的气质类型。

T-过程→孩子在选择之后,会产生一个属于自己独特气质和人格品行的不同过程,如探索、想象、感受、娱乐

R-结果→在经历过程后,获得探索的结果、想象的结果、感受的结果、娱乐的结果,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模式、学习的爱好、自信、良好的自我效能认知等。

案例:一堂语文课《杰克和碗豆》

S→引入,创造兴趣:有一个小男孩(不说话了,孩子马上感兴趣了)和父母及一头老黄牛住在一起……他们没有钱,父母叫男孩把牛卖了。

S→引入问题,小男孩碰到了一个老爷爷。

AT→过程:讨论 小男孩会怎么做呢,老爷爷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

R→结果

评价:不同结果的比较,引入下一环节的S(每人按自己的结果写一篇童话故事)

最终结果:最终孩子获得对于学习的愉悦、自信、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对未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和渴望。

 

应试教育使用的教学模式是:

前人的R→模仿→自己的R→前人的R (R:结果)

将R直接告诉孩子,并设计几种可能正确的过程,由孩子记忆思考,达到与前人一样的R。

T:老师讲述前人思考的模式,供孩子讲述、抄写、背诵、模拟思考的方式进行练习

A(个体)是不被关注的

课程结果:孩子按老师讲述的思考模式进行思考和解答,或者将老师的思考模式进行综合和延展,最终达到老师所需要的结果,猜想老师和需要的正确答案来找到正确答案。

孩子的结果:孩子获得照模式思考,猜想正确答案的能力很强,考试能力很强,分数高的短期愉悦,有限的自信。

案例:一堂语文课《杰克和碗豆》

S→事先提供书上的图画和文字,让孩子进行阅读,并让孩子无限敬仰书上的人物和课文

S→找出课文的生字,完成生字量的任务

AT→老师讲解课文的高妙之处,并写成条文供孩子背诵和记忆

R→孩子记会了规定的生字,无限崇拜或厌烦书中所描述的人物,获得写作的一种模式。

评价:无限抬高范例的地位,使孩子们觉得自己永远达不到课文的水平。

评价:审美→凡是写在书上的只能崇敬。

最终结果:最后孩子获得对于学习的厌烦,对记忆的痛苦,对文章所表达感受的麻木,和有限的几种写文章的固定模式,正确的识字能力,对未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担心和畏惧。

 

 

    豆妈感受:

    第一种学法没有“显式”的学习,比如记忆生字、词汇等等。但孩子们能否学会读书认字呢?毋庸置疑!当他们创作自己的童话是,学写字成为一种内在需求,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负担。正好看到博友一起成长新发的博文《中文课随想》中说,相比中文学习,他家川川几乎没有学英语的感觉,因为这种学习完全是在做读书、写作等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程中完成的。其实非“显示”的学习,或者说寓教于乐的学习才是最高明的。可有的家长不给孩子多报几个班心里就好像会很恐慌似的,说明他们对教育的高下还没有明确的认识。

 

    非应试的教育模式我们实施起来为什么会很困难呢?这和我们短期而具体的考核模式是有关的。这周就是这些字词,人人都必须学会,如果你正好不会这些,而是学会了该范围之外的其他词汇,那也是不能被接受的,因为这些体现不到这次成绩上,对孩子和老师的评级都要受损失的。

 

    要保持孩子长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培养属于自己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最可行的办法恐怕还是家长自身要努力向第一种模式学习和靠拢了。

 

添加:

     在09年10月的《高尔基是什么人?》一篇博文中豆妈有下面一段记录:

     某日,豆豆拿着作业过来问问题。题目要求先阅读一段话,然后说出你的体会并填空

高尔基是一个-------------------------------------。

     这段话的大意是:一个孩子给高尔基拍照,摆弄了半天发现没有胶卷了,就跑了出去。高尔基急忙站起来站在窗前朝孩子高喊:“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里有很多呢!”

     豆妈读完豆豆便问:“你有什么体会?”

     豆妈茫然地摇摇头说:“我没什么体会。你有什么体会?”

     豆豆认真地说:“我体会高尔基是个卖胶卷的。”

     豆妈不禁大笑:“好好,你就这么写,你就这么写。”

     豆豆看着大笑不止的妈妈说:“有那么好笑吗?”然后转身写作业去了。

     后来豆妈发现豆豆写道:高尔基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和上面这篇结合起来看就很有意思。豆豆的第一个答案“高尔基是个卖胶卷的”实际上是很有个人特色的,豆豆的语言向来有些幽默诙谐的特色,而最终写上去的答案“高尔基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则显然具有“猜想老师和需要的正确答案”的特色。久而久之,确实会达到“对文章所表达感受的麻木”的境界,甚至养成心里想一套,嘴上说一套的习惯。嘿嘿,这可不是耸人听闻,我们很多成年人不都有这个特点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