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nengdouma
nengdouma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413
  • 关注人气:14,3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早恋和早练

(2009-09-21 21:54:23)
标签:

早恋和早练

教育

分类: 豆妈推荐

2009 9 21 晴

 

学生做毕设的时候,一般每周都和导师见一两次面,聊的最多的是课题以及找工作的进展状况,慢慢熟悉了也会聊很多生活上的问题。上学期跟我做毕设的学生中有一个男孩子长的高大英俊,某次汇报完毕设进展就聊起了婚恋问题。他说:“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好像特别早就什么都懂了——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就谈了一个女朋友,初中谈了一个,高中谈了一个,大学谈了一个……”,我接茬到:“马上大学毕业了,正经该想这个问题了,您倒是一个都没了!”

当时也就当作个案和笑谈,说说也就过去了,直到今天看到胡萍老师更新的一篇博文《我与孩子们的课堂之二——“早恋”规则》,里面用不小的篇幅收录了她和一位即将升入六年级的男孩的一段对话,看后让人十分震惊。

男孩说,他们班每周都要进行男女配对,相互喜欢的男女就可以到小吃店之类的地方约会,按照班规,采用AA制付费,此时他们可能会有拥抱之类的亲热行为;如果你喜欢的人下一周选了别人,失恋的你也不必痛苦,因为他们班里还有失恋营,不但不痛苦流泪,还会一起高歌从头再来……当然,这些活动他们是不让老师和家长知道的。胡萍老师只要给孩子们上一两次课就可以获得他们的完全信任,让他们自愿说出这些最隐秘的故事,这真是让人十分佩服。

想想看,这是一个即将升入六年级的孩子说的话,当时他们班的恋爱规则已经如此完善,恋爱辐射面已经如此之广,估计怎么也得有一两年的发展过程了吧?可见,我学生所说的四五年级谈恋爱并不是个别现象啊!

豆豆刚上三年级,原本觉得这个话题离我很远的,现在看来也是近在咫尺啊!就算给我一年的学习缓冲期,如若明年此时我碰到这样的问题,我该如何应付呢?心里还真没底。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非常需要胡萍这样的专家和老师。

听了男孩的话,她是如何反应的呢?

 

我很理解孩子为什么不让父母和老师了解这些。

“好吧,我要提醒你的是:不可以和女孩有更多的身体方面的接触,比如你们相互摸对方的身体隐私部位,也不可以有性器官的接触。”

“嗯,我知道了。”

“我还希望你能够把我的提醒告诉班长,形成班级恋爱的规则。”

“可以。”

当男孩在我的讲解中了解到了他们的行为是与异性早期练习的行为时,很不理解,他问:“胡老师,那你是说我们现在的爱情都是在练习,都不是真的?”我说:人类要繁衍生息,得会求爱,但求爱和维系两个人的情感不是天生就会的,要学习和练习。在你们这个年龄喜欢异性,对异性好感,这是大自然的安排,大自然安排你们这个年龄的孩子练习喜欢异性,体验喜欢异性的情感,获得这样的经验,为你成年以后寻找到与自己共度一生的人获得经验。所以,你现在是练习,在这个练习中你得把握底线,不可以突破底线。

 

由此推断,胡老师还是比较鼓励早恋/早练的,只要把握好底线即可。

想起欧美很多国家在教育中并不反对孩子恋爱,如果到一定年龄仍无异性青睐的话甚至还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他们的关注点在于如何解决未婚妈妈带来的诸多问题。

假如他们也像我们一样反对早恋,未婚妈妈的问题会不会得到一些改善呢?

又想起著名教师王金占在《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中说,在学生的成长中他碰到过各种问题,都能想到比较好的办法成功解决,唯独早恋这件事,不论尝试什么方法都毫无成效,顶多也就是迫使学生变为地下工作者。也许,这就是胡老师所说的“大自然的安排”吧。

 

前一阵子同时买了胡萍的《善解童贞》和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人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与池莉的《来吧孩子》做了对比,说后者满篇都是对自己孩子的吹捧,读者得不到任何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而前者则显得冷静而睿智,虽然也经常举自己女儿的例子,但读者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发和操作技巧。池莉是作家,她的那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犹如小说一般起伏跌宕,尹建莉是研究教育和心理的,讲述女儿的事例时则更能高屋建瓴,举一反三,给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很巧,《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儿童性教育问题,作者的观点是这种教育开始的越晚越好,否则简直就是在教唆,书中没有提到任何相关的实验、调查数据及结论;《善解童贞》则持完全不同的观点,主张性教育应从零岁开始,只是各个阶段的教育需要把握不同的尺度。书中既有生动翔实的案例,又有科学辩证的数据和解析,还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对比之下谁更有说服力不言而喻——谁也不可能是所有领域的专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