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敢速成

(2009-09-16 21:20:15)
标签:

史丰收

速算

珠心算

杜曼

教育

分类: 豆妈视点

2009-9-16 晴

 

现在速成的东西充满了市场,瓜果蔬菜、禽蛋肉类,还有各种减肥美容的办法…..

对吃的东西,大家已经对速成品倒了胃口,宁愿多花钱买以自然速度成长的“柴鸡”来吃了。不过在其他方面,总还是对“速成”具有割舍不下的情结,在教育方面更是如此——有多少家长能说自己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矛盾和挣扎呢?

近来又发现一个值得一读的博客儿童教育研究者萧愚。在他/她的文章中,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了在中国流行一时的杜曼法(用闪卡识字)和珠心算等学习方法,这些教育法其实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在其他国家也曾兴盛一时,最后之所消亡,就是因为时间证明,采用此法的孩子长大后并不会更出色。

台湾的龙应台曾写了本书叫做《孩子你慢慢来》;韩国的申宜真的书名叫做《好妈妈,慢慢来》;中国有俗语说“十年树树,百年树人”,“慢工出细活”……

看看身边值得佩服的精英们,哪项本事不是千锤百炼出来的?!

只有电视广告会不断地催促你:“现在就拿起电话吧,你将得到惊人的….”

 

所以,只要一听到“速成”之类的字眼我就特别警惕——“他们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

 

前不久,童童妈妈问我是否应该让5岁的孩子参加幼儿园办的史丰收速算班,我持反对态度。豆豆以及她的同学们五岁时曾在同一所幼儿园学过这个貌似神奇的史丰收速算,当时他们班是首届试点班。他们的表演曾经令人惊叹,然而几年后的今天,他们并没有因此在数学上更出色。事实上,自从上了小学,我就没有发现她的哪个同学还在使用那种方法。

 

转载豆豆上大班时我写的两篇相关博文。一篇是开放日上孩子们上速算课的情景;另一篇是我写给豆豆老师的一封信,和她深入探讨这种速算法的价值和优劣。也许这两篇文章能给后来者一些启发,千万别让“别人都报这个班了”成为“我们也要报这个班”的决定性因素。

 

幼儿园开放日 2006-10-30

 

第一节课是史丰收速算课。黄老师先在黑板上贴了两盘水果,让孩子们数一共有多少个。接下来由此引入第二个进位法则——拇指由曲变伸要进位。黄老师拿出一些写着连加题的小纸条,带着孩子运用新法则边说边做手形,让孩子们逐渐熟悉并会用该法则。期间,潘雨琪肚子疼,被金老师送去医务室;卓如不配合老师,被他妈妈纠正好几次;有几个小朋友老看周围的家长,被黄老师提醒。豆豆还比较专心,偶尔得空和妈妈进行一下目光交流,会心一笑。

速算还没有练完,已经到了九点,外教课的时间到了。在黄老师的指挥下,家长们帮老师把桌子抬到了教室的后面,并将小椅子围成了圈,中间留出比较大的空间。妈妈看了开玩笑地说:“看来外教课比较耗地儿呀!”

金发碧眼的外教进来了,他用很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和孩子们打招呼。黄老师说:“跟外教打招呼!”孩子们便拖长声音说:“Good mor――ning, tea――cher!”接着,所有的孩子好像同时切换到了美国频道,原本都背着小手,腰板挺直,表情专注而严肃,这会全都眉开眼笑,东倒西歪了!

……

 

致黄老师的一封信——关于速算法和数量概念 2006-11-06

亲爱的黄老师您好:

上周看到孩子的一页算术习题纸,感觉非常惊喜——雨点竟然能够计算4,5个十以内数字的连加题了!在那页纸上,有十多道这样的题,她竟然全都计算正确,这确实是个不小的进步。我把这页习题的内容贴在网上,有个家长说她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学到这样的深度呢!我们几个家长开玩笑说,我们的孩子能掐会算,考小学的时候算是不用愁了。

然而,在和家长们的交流中我们也发现,孩子虽然“能掐”,但其实并非真的“会算”。换句话说就是,虽然他们能够运用速算法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数量的概念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以雨点为例吧,我偶尔让她算几道题时发现,她的错误往往出在十位上,比如结果该得17或27的,她可能会说成为7,而且自己浑然不觉。表面上看,她是忘记了头脑中的进位,属于速算技巧运用上的一个小错误,通过进一步训练问题就可以解决。然而深入思考一下,问题似乎不那么简单。如果让我们大人一口报出159加233的结果我们也会出错,然而我们的错往往在个位十位上,而不会出现在最高位,即便偶然出现高位错误,也会马上发现,绝不可能说出159+233=92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早已建立了数量的概念,深知和数是不可能小于加数的(当然,这是指在普通算术的范畴内。)那么,孩子们这种频发的高位错误是否能够说明孩子数量概念的建立实际上滞后于他们表现出来的计算能力呢?速算训练和数量概念的建立是否具有必然而直接的联系呢?

以我对史丰收速算有限的了解,我感觉这二者之间的联系没有我们想当然的那么多。我认为这种速算法主要锻炼了孩子两方面的能力。首先是记忆和运用各种速算法则的能力。比如开放日那天跟您学到的拇指由伸变曲的进位法则,小朋友可能都记住了,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不到进位的原因以及这种进位意味着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其次,这种算法锻炼的是做指形和认读指形的能力,仅从这一点上讲,不但无助于数量概念的建立,甚至可能有一些负面影响。因为速算的指形和直观的计数手形完全不一样。孩子小的时候大都需要掰着手指算算术,原因是手指这种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而我们荔枝班的小朋友,现在基本上都放弃了这种方式。实验速算法的中班的小朋友不知道是否也存在这种情况,按照我的推理,他们在数量概念的建立方面更不可能高于其他班级,甚至还可能出现滞后现象。

我也在思考,这种算法经过20,30年却仍能保持生命力一定是有她的独到之处的,也许她确实是一种高效便捷的计算方法,问题在于这种方法是否适合所有人群。对于尚未建立数量概念的幼儿而言,最重要的是概念的建立,而不是机械而快速地给出问题的答案。我觉得这种算法对概念的建立并没有多大的帮助。然而这也仅仅是我的一种猜想,并没有机会用实验加以证明。黄老师一向对孩子们有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是有机会得到比较准确的答案的。假如您发现,不少数量概念建立得比较好的孩子在速算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而不少数量概念建立得不大好的孩子在速算中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劣势(至少雨点就属于这一类),那么我们基本上就可以相信,这种算法和数量概念的建立之间并无多大关联。

听说不久以后您要带着孩子们公开展示教学成果,这事情您不必太有压力,因为我敢保证,孩子们今天的速算水平就已经足够让大家惊叹不已了。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把精力花在提升孩子更为根本的能力上。对此我有一个建议,您看看是否可行。现在孩子们用速算法算完题后,都是老师一个个去检查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我们不防在这个环节上来个小小的变革。发给孩子们一些便于数数的小物件(比如孩子们练习用筷子时使用的小鱼),让每组同学都通过“数一数”的方式验证自己的答案。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首先,可以帮助孩子深刻了解数量概念,理解为什么和不可能小于加数;第二,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会很有成就感,相对而言,老师指出错误多少还是有些不快的;第三,随着速算法学习的不断推进,孩子们自己会感悟到这种算法确实要比数数便捷高效,这样他们才会从内心爱上这种算法,而不是一上小学因无人要求便完全放弃;第四,这样还能锻炼孩子们的团队精神。你来数,我来记,他来改,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努力获得属于大家的成功。这一点,对于易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尤为重要。

每天您的工作都非常繁忙,我们接送孩子也是来去匆匆,因此难以与您进行比较深入的交流。把我的想法记录下来与您探讨,希望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所裨益。

(文中雨点即豆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