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豆妈推荐 |
2008 1 31 晴
家长读还是孩子自己读?
北京青年报上连载《教育者谬误手册》已经很长时间了,我干脆从当当买了一本看个痛快。其中有些内容确实起到了刷新观念的作用,这几天我会陆续上传一些。
昨天豆豆自己读了《爱心树》,虽然妈妈有时还需要提示她那些不熟悉的字,但总体读得还比较流利,确实比以前进步了。《小房子》也是老师推荐的非常适合孩子读的书,但豆豆不肯自己读了,非要妈妈讲,妈妈鼓励她自己读未果,于是妈妈就读给她听了,
前两天在《寒假计划》中刚说过孩子不大愿意独立读书还是随其自然的观点,在《教育者谬误手册》中又读到相关内容,感觉比较有启发,摘录一段和大家分享。
误区:从二年级开始就不用再朗读了。
学生杂志《蛐蛐儿之家》在小学生中作了一个问卷调查,问他们喜不喜欢书里面写的故事。结果是,一年级的新生非常喜欢,但是到了二年级就不再那么有兴趣了。原因:作为小学新生的时候他们是以老师或家长朗读的方式接触故事的,但是到了二年级,他们就得独立阅读故事了。很多家长担心,当孩子已经具备阅读能力的时候再给他们念故事,会导致他们图方便和懒惰心理的滋生。于是很多家长从二年级开始就停止给孩子朗读故事了。然而这时候的小朋友却通常会得到别人赠送的很多书籍,并且承载着人们对他们能变成小书虫的期望。但事实上在10个小孩里面只有3个可以进入阅读世界,而剩下的7个则很快就会对阅读丧失兴趣,充其量对连环画还能稍微保持一些兴趣。
朗读可以与开车类比:学开车的新驾驶员可以很快地学会驾驶汽车,但是他还缺少对于公路交通的直观概念。同样,对于文章的完全理解,也需要小学生的全神贯注,以保证已经读过的文章内容不被曲解。朗读还是一个力气活,真正的朗读乐趣只有在学生不费劲就能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才能够产生,因为那时候小学生已经认识大多数生词和词组,并且能够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理解文章的内容了。
尽管是为了一个好的目的,试图对孩子的朗读发生一个转变,但如果孩子们将不再能够依偎在爸爸妈妈的舒适的怀抱里听着故事入睡,而是把在上床前的程序突然间变成一句提醒:“在睡觉前,你还可以看半小时的书啊!”这将是一个多么可怕而艰难的转变!
小孩是否能成为书虫,事实上家长是不能够控制的。但是如果突然间对孩子停止朗读,那么孩子对于书本的热爱就会被扼杀。如果家长能够坚持在孩子大一点的时候还朗读给他听的话,则这一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是不必朗读整篇故事,而是变通一下:让孩子读几段,然后家长读几段。随着孩子阅读能力的增长,孩子逐天多读一些,家长逐天少读一些。最理想的状态是:保持这样一种共同朗读的习惯直到孩子自己对这种共同朗读失去兴趣为止。
其实,此文的观点和《朗读手册》是一致的,只是主题和我们最近的情况更吻合,这是我感触较深的原因。很长时间以来,我心里时不时会浮现出一句话:“培养对书的热爱是目的,认字是捎带。”也就是说如果目标定为前者,后者会自然而然获得;而如果目标定于后者,前者却是难以企及的。具体到日常行为,就是应该多给孩子读他感兴趣的书(而不是家长觉得有意义但孩子不以为然的书),不要过多强调独立阅读的意义(尤其是针对低年级学童),否则他们可能更多地体会到读书的挫败感,这对长期目标的实现显然是不利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家长不妨拿起一本英文小说读读,相信大多数家长都可以体会到孩子独立阅读的感觉。

加载中…